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辩证看“渐进式改革”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2-18 14:11:00

     中国的改革已经持续进行了三十年。人们将我国的改革称之为“渐进式改革”,并已成为共识。“渐进式改革”,是中国改革的基本方略,也是中国改革的一大特点。

 

  三十年改革实践证明,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是很成功的。

  

  一、“渐进式改革”显示优点

 

  我国的改革从总体上说,从改革的大战略说,是渐次推进的,是一步一步地“渐进式”推进。

 

  拿农村的改革来说,1978年11月,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悄然搞起了包产到户,这是对人民公社体制的冲击,从此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党中央支持和积极引导农民的改革,但没有下令立即在全国全面推行,没有搞“一刀切”,而是允许各地依据自己的情况执行。这种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作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1979年,四川广汉县南阳公社建起了全国第一个乡政府,取消了人民公社。但直到1982年12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才作出了改革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乡(镇)政府的决定。到1984年底,全国建立了9﹒1万个乡(镇)政府,经过长达五年的时间,人民公社制度才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我国农村渐进式改革一个完整的阶段。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农村和整个社会没有发生大的震荡,农村的渐进式改革很成功。

 

  再以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改革来说,也是采取了逐步推进的方法。我们并没有一下就制定退休制度,而是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建立顾问委员会,作为新老交替过渡的组织形式,经过了十年时间,到1992年的十四大,才作出不再设立顾问委员会的决定,实行退休制度。实践证明,采取渐进方式解决老同志的退休问题,使干部制度得到完善,很稳妥。

 

  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是一项重大的改革。这个改革有几个大的步骤,从兴办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十四个城市,从沿海到沿江、沿边的开放,再到内陆地区的开放,这样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到全方位开放,逐步地推进。

 

  经济体制的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国企、物价、金融等方面的改革,以及市场体系的建立,更是经过了许多步骤。

 

  回顾我国三十年来的改革历程,对照别国的“休克疗法”改革,“渐进式改革”的优点是很明显的。

 

  (一)“渐进式改革”,群众比较能够承受,也有利于锻炼广大群众的承受能力。

  (二)由于改革采取渐进的方式,震荡小,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三)有利于改革的领导者积累和总结经验,探索和开拓改革的新路子。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到质变,经过相当长时间量的变化和积累,才引起质的变化,由部分质变到总的质变。“渐进式改革”适合中国的国情,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渐进中有突进

 

     不能以形而上学的眼光看“渐进式改革”。我国的改革从总体上说是渐进,但渐进中有突进。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既是渐进的,又有突进。

 

     1982年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此后,经济学家和领导干部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各种见解,出现多次交锋和碰撞。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经济体制改革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应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文件虽然还说“社会主义社会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但强调“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强调“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这个文件实际上已将社会主义经济定性为“商品经济”,这就意味着将要放弃长期使用的“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的提法。这是一个重大的改变,也可以说是一个突进。邓小平说,这个文件好,说了新话,说了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就是指此而言。

 

    此后,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经济学家和领导干部继续进行探讨,有争论,有交锋。有人强调公有制,有人强调有计划,更多的人强调商品经济。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应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十三大并提出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任务。这表明,在实践上,推进了市场经济的改革,但思想认识仍然很不统一。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邓小平破除了长期以来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的传统观念。这是思想理论上的大突破。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决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模式。这是改革在思想认识和理论上的大突破。十四大以后,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改革进一步推进。

 

     我们的改革,渐进中有突进,渐进与突进相交替,一步步推进,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改革在渐进中必须有突进。对于这一点,要从我们的改革的根本性质来看。

 

     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个“自我完善”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从总的说,就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模式。这是社会主义的质的更新。经济体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其他各方面的体制密切联系,而成为一个社会的整体。因此,社会主义的质的更新必然表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十七大文件汇编》第7页)“伟大革命”这个提法,充分表明了改革的深刻性和艰巨性。“伟大革命”要求有质的变化,而质的变化就意味着突进。

 

      改革在经济体制方面是质的改变,在政治体制方面,也要实现某些质的改变。

 

     邓小平分析我国的政治体制后指出,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存在着不少弊端。主要的弊端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邓小平说:“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邓小平还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的种种弊端,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革除封建主义残余,革除家长制,以民主取代过分集中的权力,这些,都是政治领域的质的更新。

 

      邓小平的讲话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八年,今天来看,政治体制中有的弊端已经基本革除(如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但有的弊端却有了新的表现和发展(如权力过分集中、形形色色的特权等)。总的看,邓小平讲话的精神仍然适合当前的情况。

 

     在其他各个领域,情况大致也是如此。

 

      质的更新,必须通过改革的突进,才能实现。没有突进,量不转化为质,就不可能达到改革的目的和目标要求。没有突进,渐进式改革的成果也难以巩固,甚至会出现改革的反复。

 

     三十年的改革,成绩很大,但冷静观察,还没有哪一项改革已经完全成功,都是正在进行时,都需要在渐进式改革中,适时突进,不断推进。

 

     三、掌握渐进与突进的改革辩证法

 

    在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渐进与突进应适时交替进行,不能盲目搞突进,但又要在适当时机突进,否则会失去改革的良好机遇。

 

     观察我国的改革态势,渐进与突进的改革正在各个领域交叉推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的历史性决定,对有关“三农”的若干重大问题,采取了重大的改革措施。这就意味着,农村的改革将在原有基础上有重要的突进。

 

     《反垄断法》的制定,国家反垄断的机构的建立,反垄断的推进,将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突进。

 

     百年不遇的世界金融风暴,也是我们推进改革的一个重要契机。我国政府采取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战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的落实,就意味着改革在一些重要方面的突进。

 

     正在进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中央政府的“大部制”改革,是多年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继续,又是一个突进。这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在干部制度改革方面:去年3月,南京市通过电视直播的方式,“公推公选”新一届市政府组成人员,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去年8月,贵阳市又实行“公推竞岗”措施,让有志之士竞争县委书记等职务。长沙等地也采取类似的措施,公开选拔一部分领导干部。随着各地实践经验的积累,干部制度的改革,必然会有一个突进。

 

     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改革方面:虽然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提出“设党的常任代表”的设想(《理论前沿》2008年第9期第31页),但一直没有付诸实施。进入历史新时期以来,浙江椒江从1988年就开始党代表常任制试点。十七大以来,有更多地方在进行党代表常任制的探索。这些探索已经积累不少经验,这方面的改革亟待突进。

 

     在发展基层民主方面,有不少地方进行了公推直选的探索。

 

     以上这些说明,我国的改革正在酝酿和准备新的突进。只有在条件具备时,实现突进,即向前迈出实质性步伐,才能实现革命性的变革,实现质的飞跃。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沈宝祥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