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新华网报道,“我们青睐什么样的中学生?第一,有社会责任感。他关心社会,也关心他人。他不是埋头读书只关心自己、只关心书本的人。第二,他对科学有兴趣,并且他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第三,有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第四,善于和别人沟通,善于交往,有一定的社会活动和组织能力。我们比较看重学生干部,就是这个原因。此外,我们希望招收到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身体健康,心理也很健康。”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说。上海交大招生办负责老师介绍,除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考察,今年自主招生面试也将关注学生的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感。
将社会责任感纳入自主招生考察范畴,其积极意义就在于,学生仅具备学科知识是不够的,更要具备走出校园、走向广阔社会的胸怀意识,具备改造社会、造福社会的责任担当,将自我需要和社会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将个性需要和社会规则紧密对接,通过社会大舞台展现青春风采。
换言之,要想在自主招生中取得好成绩,责任感发展状况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迫不及待的;不再是边缘化现状,而是人才素质的重要构成。与自我前途紧密联系,促使学生看重社会实践,提升责任系数、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善于担当的人。比如美国的中学生就很注重社会公益性性格的培养和责任感发展,因为美国高校录取标准很注重这种“社会成绩”。
遗憾的是,我们的高考制度不考察社会责任指数,教育也就更注重分数雕琢,人格发展、社会责任感发展以及协调能力的发展都成了纸上谈兵。学生更多关心自我前程和功名利禄,而对于社会发展毫不过问。学校德育发展软弱无力,学生很不在乎。调查显示,26.9%的受访者不知道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32.6%的人表示不喜欢过青年节,他们认为讲座、演讲之类的纪念活动毫无吸引力。与此同时,70.4%的人认为现代青年最需要的是“社会责任感”。学生谈起智能知识头头是道,满肚经纶,可对于责任感承担却非常迷茫,甚至会极力推卸。于是就出现了“三好学生”不愿助人为乐、尖子生不关心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的反常现象。长此以往,青少年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社会意识也就会大打折扣。不利于人才的健康、积极、全面发展。
既然是竞争社会,就应该将各种优秀人才通过科学规范严谨的选拔通道选拔出来,关注知识养成,更要关注非智力因素考试,那些责任心强的德才兼备者就应得到高分,那些推卸责任、忽略责任的人,就该受到淘汰。没有严格制度约束和惩罚,仅凭《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来发展责任感,效果有限,特别是现行考试制度不进行重大改革的前提下,发展责任感就更是一种渺茫。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认识复旦、交大的自主招生,将责任感也纳入录取范围,这是对传统高考制度的缺憾弥补,有利于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也是对录取标准的一个纠正。我们的更多录取标准,包括普通高校的高考录取标准,也应该将更多非智力因素循序渐进的纳入考核内容,让学生接受知识检测的同时,也接受无形的社会检验和人生检验,从社会心理、社会养成和道德发展方面积极作为,成为一个健全、健康、快乐和负责的人,而远比单纯的“智能单打一”更有价值意义和借鉴意义。
社会责任感是理性的招生风向标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2-19 10:11:00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雷泓霈
上下篇导读
- (2016-09-30 14:23:12)上一篇:增值税转型改革意味着什么
- (2016-09-30 14:23:12)下一篇:当代媒体的发展与行政传播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