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3-07 16:22:00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宝贵经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只有马克思主义、而没有别的主义能够成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一、现代无产阶级的出现,使得劳动人民的解放第一次具有了实践意义,从而展现了“人类解放”的现实可能性。

  

  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以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的。我们之所以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共产主义是没有人剥削人的制度,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可以说,共产主义是人类千百年来追求的崇高目标。但是,历史在很久以来给我们展现的却是另一幅图景: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人类解放非根本在下层劳苦大众的解放,而劳苦大众虽然人数众多,却因为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思想上受束缚,根本无法提出与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不同的自身利益,因而不管如何改朝换代,阶级社会和剥削制度的现状却无法超越。

  

  马克思在其思想形成之初就提出,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就在于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形成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形成一个由于自己遭受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社会解体的这个结果,就是无产阶级这个特殊等级。” 他和恩格斯在后来的长期研究和实践中,越来越清晰地表述了下述思想:“现代的大工业,一方面造成了无产阶级,这个阶级能够在历史上第一次不是要求消灭某个特殊的阶级组织或某种特殊的阶级特权,而是要求根本消灭阶级;这个阶级所处的地位,使他们不得不贯彻这一要求,否则就有沦为中国苦力的危险。另一方面,这个大工业造成了资产阶级这样一个阶级,它享有全部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的垄断权,但是在每一个狂热投机的时期和接踵而来的每次崩溃中,都表明它已经无力继续支配那越出了它的控制力量的生产力;在这个阶级的领导下,社会就像司机无力拉开紧闭的安全阀的一辆机车一样,迅速奔向毁灭。”

  

  毫无疑义,工人阶级概念首先是一个科学概念,是充分依据了经验事实并完全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抽象。工人阶级概念依据了以下四大客观事实:一是工人阶级是随着大工业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张而形成发展的,是体现社会化大生产这一新生产力的新生阶级;二是工人阶级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与生产资料失去了直接联系的阶级,因而其“解放”的方式不是直接占有生产资料,而是以“联合起来”的方式拥有生产资料,是体现了新生产关系的非传统意义上的阶级;三是工人阶级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化的劳动者阶级,这意味着它可能形成阶级意识,摆脱对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依附,由自在阶级成为自为的阶级;四是工人阶级经历了异化劳动的严酷磨练,不仅是灾难深重的社会群体,也是坚忍不拔、纪律严明的可组织力量。

  

  正因为如此,工人阶级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与资产阶级不同的阶级要求。“从消灭阶级特权的资产阶级要求提出的时候起,同时就出现了消灭阶级本身的无产阶级要求——起初采取宗教的形式,借助于原始基督教,以后就以资产阶级的平等论本身为依据了。无产阶级抓住了资产阶级的话柄: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尤其是从法国资产阶级自大革命开始把公民的平等提到重要地位以来,法国无产阶级就针锋相对地提出社会的、经济的平等的要求,这种平等成了法国无产阶级所特有的战斗口号。” 可以说,过去一切阶级的阶级意识都是巩固本阶级的地位,只有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是消灭阶级,这就使得工人阶级领导成为人类社会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政治形式。总之,工人阶级的出现及其历史地位被科学认识,使人类解放的理想走出了漫漫长夜而初现曙光。

  

  二、借助马克思主义,现代无产阶级才第一次具有了阶级意识,从而成为自己解放自己的历史主体。

  

  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在内的历史活动,本质上是群众的事业。然而正如前所说,人民群众要真正成为历史主体、自己解放自己,只是在现代无产阶级出现后才成为可能。这不但是因为这个时候才具备了实现解放的客观历史条件,而且只有现代无产阶级才具备了认识本阶级地位和解放条件的历史主体条件。但是无产阶级也并非天生就能做到这点,它只是依赖马克思主义,才获得了本阶级的阶级意识,由自在阶级上升为自为阶级。原因在于,任何少数剥削者统治多数人的国家,必然利用其自身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思想上的优势地位,使被统治者处在“自发”状态、使其成为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的附庸,从而认同这种统治。尤其在资产阶级民主形式下,“有产阶级是直接通过普选制来统治的。只要被压迫阶级——在我们这里就是无产阶级——还没有成熟到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这个阶级的大多数人就仍将承认现存的社会秩序是唯一可行的秩序,而在政治上成为资本家阶级的尾巴,构成它的极左翼。” 因此,要自己解放自己,必须“让思想冲破牢笼”,提出不同于剥削阶级的阶级要求,这就需要接受先进理论武装。

  

  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时指出,“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 邓小平在谈到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时重申了恩格斯的观点,他强调:“毛泽东同志的事业和思想,都不只是他个人的事业和思想,同时是他的战友、是党、是人民的事业和思想,是半个多世纪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这正如马克思的情况一样。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的时候说,现代无产阶级只是依赖马克思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的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的解放条件。”

  

  这一自我意识集中表现在对于资产阶级普选制的破解上。资产阶级普选制并不是真正的人民民主,更不是人类理智的极限和历史的终点,而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完备形式,是适应资产阶级经济发展要求的政治形式,本质上仍然是阶级对立社会作为统治工具的国家制度。但是,它表现出来的却是不依赖于任何阶级的独立和普遍性外观,“正是国家制度、法的体系、各个不同领域的意识形态观念的独立历史这种外观,首先迷惑了大多数人。……而自从出现了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永恒不变和绝对完善的资产阶级幻想以后,甚至重农主义者和亚当?斯密克服重商主义者,也被看作纯粹的思想胜利;不是被看作改变了的经济事实在思想上的反映,而是被看作对始终普遍存在的实际条件最终达到的真正理解。”

  

  因此,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就不是跟随资产阶级后面空喊“自由、平等、博爱”,而是提出与资本自由扩张根本不同的阶级要求,形成本阶级的核心价值观,这就是“消灭阶级”。“消灭阶级是我们的基本要求,不消灭阶级,消灭阶级统治在经济上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我提议不用‘为了所有人的平等权利’代之以‘为了所有人的平等权利和平等义务’等等。平等义务,对我们来说,是对资产阶级民主的平等权利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补充,而且使平等权利失去道地资产阶级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在于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工人阶级,使之把“消灭阶级”的独特要求,变成本阶级的自觉行动。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和阶级意识。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工人阶级才能认识和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

  

  三、只有马克思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

  

  但是,工人阶级要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必须要有自己的政治组织,即把自身组织成为政党。“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 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阶级政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区别于其他国家意识形态的显著标志。列宁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理论斗争是和政治、经济斗争相平列的无产阶级政党三大任务之一,“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毛泽东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相提并论,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邓小平在其著名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更是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视为“配套工程”。党的十七大把中国共产党的这一宝贵经验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根本在党”,而“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一切否定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思潮,必定同时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从伯恩施坦提出“社会主义运动并不依赖任何理论”,到今天有人提出“先进思想资源并不限于马克思主义”,其目的都是搞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其结果都是搞垮共产党。必须明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真正充分有效地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不根本改变现状的“解释世界”的理论和实践可以搞多元化,而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实践则必须在认识历史规律的基础上统一思想,因而不能搞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一再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恰如胡锦涛指出的:“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

  

  历史经验证明,只要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即便原来是工人阶级政党(如社会民主党),也会蜕变为资产阶级政党。原因在于,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看似各种思想平起平坐、一律平等,但在资本主义占优(包括今天的“西强东弱”)的形势下,实际上就是取消了对于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的抵制和超越,做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俘虏。同时,还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决不只是某些卓越个人的思想,而且还是党、阶级、人民集体奋斗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因而其本身就是向实践开放的科学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正如邓小平指出的:“自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来,就证明了没有无产阶级的政党就不可能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自从十月革命以来,更证明了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有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列宁说:‘无产阶级专政是对旧社会的势力和传统进行的顽强斗争,流血的和不流血的,暴力的和和平的,军事的和经济的,教育的和行政的斗争。……没有铁一般的和在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党,没有为本阶级全体忠实的人所信赖的党,没有善于考察群众情绪和影响群众情绪的党,要顺利地进行这种斗争是不可能的。’列宁所说的这个真理,现在仍然有效。在中国,在五四运动以来的六十年中,除了中国共产党,根本不存在另外一个像列宁所说的联系广大劳动群众的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四、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是第一位重要的问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关键在于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把党的思想路线看作“学风”,其实质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他指出,“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既然是这样,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他大力倡导的是“有的放矢”、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学风。 邓小平完全继承了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叫普遍真理,另一方面叫结合本国实际。我们历来认为丢开任何一面都不行。” 胡锦涛在科学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时,在充分阐发了10个“结合”后指出,“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在指导实践发展的同时不断发展自身中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代替的历史规律,但是对于人类社会这一发展规律的具体认识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指明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根据和政治形式,但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给了我们把民族命运放在世界历史背景下重新审视的世界眼光,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还要靠我们创造性的实践去开拓。在我们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时,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也更好地发挥了其指导作用。总之,“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