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的改革是停滞不前,还是破浪前行,备受海内外关注,也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关注的热门话题。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财税体制改革……从政府工作报告透出的信息可以印证,至少有十项改革已经排上了今年的日程表,覆盖范围之广,改革力度之大,近年来少有。
这些改革会怎样触及传统体制,破除发展瓶颈,改变百姓生活,增强应对危机的能力?
经济领域:“四箭齐发”
今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经济领域的改革问题格外受人关注。
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显示,今年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将“四箭齐发”: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支持非公经济发展。
今年1月1日开始,酝酿多年的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已经顺利推出,国内成品油价格实行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有控制的间接接轨。“这是一个突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石化公司董事长戎光道说,“长期以来套在我们头上的紧箍咒终于松绑了。”
今年中央还要继续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包括继续深化电价改革,适时理顺煤电价格关系,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矿产资源价格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等。
“改革的目标,是要解决我国价格形成机制中多年来积累的资源价格偏低、不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不能补偿环境保护成本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曦认为。
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下,今年将大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其中,资源税制度的改革完善,将推动建立起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
在经济改革的方案里,民营经济可以看到更多发展机遇。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王均金形象地比喻:“只有让民营企业飞翔的天空更高,领域更广阔,中国的经济发展才更富有激情。”
各界普遍关注的国有企业改革今年也有新动作,其中包括加快铁路、电力等行业改革,制定出台电信体制改革配套监管政策等。
社会领域:两大难题“破题”进入倒计时
我国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成为国家发展的“短板”。特别是“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不仅群众反映强烈,而且成为制约居民消费、影响国民健康和素质的根本性问题。
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回答代表提问时明确表示:“新医改在两会后马上执行。”
今后3年,各级政府拟投入8500亿元,以保证医改顺利推进。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市长赵建才认为,政府投入是这次医改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高昂的择校费、片面的应试教育、越来越难的毕业生就业……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百姓心头的一块心病。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2020年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谢春风研究员说,新一轮教育改革已经正式破题,期待教育改革能带来民生改善、国家竞争力增强的新局面。
“如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得到了真正落实,如果教育实现了公平,那么将会打消百姓消费的后顾之忧,释放出来的消费能量是巨大的,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需求政策就会落到实处。”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
越是危急时刻越要深化改革
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电气重工集团总裁吕亚臣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当前行政审批的效率低:“我们有一个项目,原本打算花一年时间建成投产,结果走完所有程序,就花了8个月。”
吕亚臣代表的发言立刻引起同组代表的热议。代表们认为,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行政改革力度,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以免“贻误时机”。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侯建国说,在经济形势严峻的时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暴露出来,人们推动发展的思想认识比较统一,“恰恰是推动改革的好时机”。
“在当前形势下,深化改革不仅成本相对较小,而且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真正走出困境的必经途径和选择。”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财经大学校长艾洪德说,近年来,我国“外围”改革取得巨大成就,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
“战胜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困难,一方面要靠直接的应对之策;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改革来解决制约我国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在这场危机中,解决各方面的困难,从根本上还是要靠改革。”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