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暖春已经悄然到来,而金融危机酿成的寒潮还在扩大,如何利用改革来化解危机已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适逢“两会”召开前夕,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于3月1日在京举办“危机与改革”形势分析会。与会专家学者就如何认识和应对这次金融危机进行了深入讨论。
危机远未结束 挑战将长期存在
专家一致认为当前的金融危机远未结束,其影响将逐步表现出来。有专家表示,短期内我们可以乐观地看到,加强宏观调控,动用巨大资源,短期内金融危机会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金融危机的挑战将是中长期的。从短期影响来看,金融危机将导致我国出口减少,从中期来说可能会促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长期来讲全球化可能会进入一个新的探索期,进程放缓。对本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冲击的程度,与会专家尚有不一致的判断。有专家认为,此次金融危机是相对温和的,导致严重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并不大,但由于我国缺少社会安全网、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再加上这是我国多年来第一次真正经历经济危机,政府和民众都较缺乏相关应对经验,由此引起的社会振荡可能会比较强烈。另有专家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这次金融危机使我国的经济形势整体恶化,经济增长率和进出口额都呈下降趋势;各种社会问题频现,严重的失业问题有可能引发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对社会治安和稳定带来挑战。
有专家指出,在看到危机冲击的同时,也要看到带来的重大机遇:(1)以前未暴露出来的问题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都逐渐暴露出来,唤起政府部门和民众对这些问题的重新认识,有利于促改革,解决深层次问题;(2)进一步认识什么是现代市场经济,逼迫我们反思市场和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3)有可能为我国调整与世界经济、政治、外交格局,提供战略机遇;(4)是一次冲破利益集团的重要战略机遇。
以“一揽子”改革破解危机难题
有专家指出,现在许多地方,把百分之九十的精力放在发展和解决眼前的问题上,改革却被搁置一旁。本来在危机来临时,更应该寻求以改革来找出路、解决问题,但是改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当前,面对危机,要着力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关系,把改革作为应对危机的根本举措,在深化改革中化解危机。
1.加快市场化改革加快市场化改革是破解金融危机的首要措施。有专家指出打破垄断,让更多民营企业能够进入服务行业,包括金融、电信、物流、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等,服务行业能吸纳较多就业人数。打破垄断就是要冲破利益集团的阻挠,可以成为长期改革和短期保增长、保就业很好的结合点。专家指出,加快产业转移是促进产业升级、应对危机的重要途径,但是产业的区域间转移存在诸多阻碍,譬如交通成本、产业配套、物流,转入地区的经营环境也可能造成转移企业的“水土不服”。因此,加快中西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市场经营环境的完善将是较长期内促进产业转移、加快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措施。
有专家指出在金融危机中政府应该更需要注意保护生产力,允许企业使用裁员减薪、停产停工等常规措施,来帮助企业渡过经济的严冬。尤其是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较多,在国际上面临东南亚、印度等国的激烈竞争,政府帮助外贸企业渡过危机,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下,存活下来的企业将是危机后促使经济迅速复苏的重要保证。
2.加快社会体制改革有专家认为,如果社会危机、社会问题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反向传导,就业和社会预期的悲观将导致危机不断加重。因此要以解决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为重点,积极开发新的就业岗位,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稳定与扩大就业机会,加大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并加强劳动者权利保护力度。
有专家指出,政府在危机中更应该关注社会各阶层的心理状态,分析危机对各阶层产生的危害和影响,尤其是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在我国劳动力中占16%左右,总数是1.2亿左右,绝对数量相当大。该群体是传统的消费群体,拥有一定话语主导权,但同时中等收入群体是“敏感的”,对经济和政治都有较强的敏感性。在当前的危机当中,政府更要善于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提高自身的公信力,防止“敏感的中产阶级”转变为“愤怒的中产阶级”。当前公共政策出台要充分考虑社会心理因素,强化公众参与,注重公正性,要正视危机,提振信心,提高政府公信力,注重稳定社会预期。
还有专家认为,未来5年~10年,应当按照“完善体系、对接制度、提高水平、重点支持”的总体思路,逐步统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切实保障农民自身发展权益。以构建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统筹解决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仅有利于启动农村大市场,还可以为农村土地流转、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完善乡村治理等多方面的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3.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
专家指出,全球化和对外开放是历史发展趋势,我们不能因为这场国际性的危机、尤其是美国危机的传递而否认全球化和对外开放。扩大内需的同时,应该寻求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稳定甚至加强外贸出口,保护跨国公司的合法发展,同时帮助本国外贸公司更好渡过危机。也有专家认为,我们现在碰到了一个机遇,全球未来的经济、金融格局正在演变,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中,应该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救援,推进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和新规则制定,充分表达自身利益诉求,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维护国家利益。
在危机中加快推进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
金融危机对政府组织动员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没有危机时,我们可以按照既定改革思维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政府自身转变的步伐。金融危机下,政府能不能把长远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政府自身的转型和改革本身的转型和应对危机有机结合起来,这对政府组织动员能力提出很大的挑战。因此,专家认为,应该抓住时机,在危机中加快推进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
1.全面加强政府在危机中的应对能力
此次金融危机对政府提出了很大挑战,需要全面加强政府在危机中的应对能力。有专家比较了2009年央视配楼火灾和80年代沈阳一场大火中民众不同的表现,认为当前民众的向心力在下降,社会公信力下降。专家指出,要加强公众对政府救市的信任,除了经济政策本身的完善外,更重要的是政府自身行为的规范和自律,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应付危机需要提高政府的预见能力和科学化决策水平,加强政府的公信力和应对危机能力。
2.形成化解危机的合力
政府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以加大公共服务投资为契机,放开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服务项目建设,鼓励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公益性社会组织等社会组织在化解危机中发挥积极作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与社会积极性被充分调动的合力,以共同化解危机。
3.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专家指出,政府在化解危机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化解危机需要政府的管制,但关键是政府该如何进行管制。要注意建立政府应对危机重大决策民主程序,危机处理中广泛征求社会意见,进一步拓宽民主决策渠道,严格规范行政决策程序,推动科学决策;建立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和反应机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队伍,并加强对公众的危机教育;现有的干部考核机制造成了许多长期改革措施难以推行,应该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府问责制。
4.把降低行政成本作为应对危机的重大举措
危机中的社会信心、市场信心与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直接相关,依赖于对政府反危机能力和效率的信心。政府要降低行政成本,带头增收节支,用实际行动积极应对危机,树立责任政府形象,将会明显提高各方面对政府的信赖度,并由此提振市场信心。在推进政府自身建设中,要以削减行政成本为重点,抓住“楼、车、会、人”等关键环节,严令危机中不得修建“楼堂馆所”,不再新增公务用车,减少机关招待费,严格控制会议数量与规模,严惩行政浪费、各种巧立名目的公款出国旅游和会议旅游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