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两个率先”是江苏现阶段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江苏长远发展的重要目标。从今年开始,全省部分地区(如苏州)将先后实现全面小康,2010年全省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左右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江苏能不能如期实现这一目标,取决于发展的速度和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水平,也取决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既是目标也是途径
可持续发展是“两个率先”的必然要求在推进“两个率先”的进程中,可持续发展既是“两个率先”的目标内容,也“两个率先”的根本途径、必然选择。
从目标内容看,“两个率先”共有四大类18项指标,其中,有生态环境类的“绿化水平”和“环境综合质量”指标,属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要求。各地普遍反映,实现“两个率先”难度最大的是城乡居民收入指标,尤其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实际上,对苏南、苏中地区而言,除收入指标外,生态环境指标的实现也并非易事,主要表现为“两个难度大”:一是森林覆盖率提高难度大。倒不是没钱种树,关键是没有地方种树。该地区主要是平原、水网地区,废荒地很少,要实现20%的目标,土地无法保证。现在,苏州、无锡等地在统计森林覆盖率指标时,某种程度上采取的是技术处理手法,将水域面积扣除;二是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难度大。总体上看,江苏的环境污染问题尚未达到峰值,仍呈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当然,随着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的加大,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遏制,环境状况也会有所改观,但在短期内实现根本改观是难以达到的。因为环境治理投入巨大,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况且环境问题具有整体性、区域性和脆弱性,即便是个别区域环境改善,但巩固和维持也很难。目前,有些地方采取的环境治理方法是治标不治本,如整治水环境采用引长江水冲刷的办法,实际上是将污染转嫁出去。如果沿江地区都采用此法,长江的自净能力也跟不上,长江水环境污染将不可避免。据资料反映,2003年长江流域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排放量高达250亿吨,其中90%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长江。有专家告诫,若不及时拯救,10年之内,长江水系生态将濒临崩溃。
从实现途径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必然要求。不可否认,实现“两个率先”关键靠发展,但发展必须要付出成本,需要消耗资源、能源,同时发展也必须付出代价,必然带来环境污染问题。人口密度全国最大、物质性资源全国最少、人均环境容量全国最小,这是江苏的基本省情。这一省情,决定了江苏只能走土地占用少、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承载空间大的集约型发展之路。否则,江苏的未来发展就难有竞争优势,“两个率先”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两个率先”是否实现,不仅统计指标要达到,而且需要社会认同。衡量发展目标是不是实现了,首先要看各项指标有没有达到,同时指标的实现程度要由社会认可,既包括上级组织单位,也包括同级兄弟市、县,更重要的是应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否则,宣布实现“两个率先”就没有什么实质意义,说重一点,只能是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老百姓认为是不是实现全面小康,主要是感同身受、切身体验。他们既要看口袋里的钱有没有多起来,也就是收入有没有上去;又要看生活质量有没有提高,最起码要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在安全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如果我们宣布实现了全面小康,但这一点却做不到,这种小康老百姓是不会认同的。从这个意义说,生态环境建设理应是“两个率先”的核心指标。所以,江苏推进“两个率先”进程,在千方百计加快发展、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时,必须要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甚至要花比促进发展更大的精力,来推动生态环境建设。
资源和环境:需要解决好的两大难题
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必须要解决好的两大难题。实际上,也可以将其概括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为发展就需要资源来支撑,在消耗资源的同时也产生环境问题。
从资源看,土地和能源保障是江苏发展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江苏人多地少,人口密度居全国各省区之首,人均耕地不足1亩,土地利用率高达90%以上,后备资源严重不足。1996-2003年,全省建设用地总量增加了199.3平方公里。10年间,全省城市建成区(县城以上)面积扩大了1120平方公里,特别是2000年实施城市化战略以来,城市建成区面积每年增加220平方公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仍将进一步扩张。
江苏能源自给率低,易受市场波动影响。全省总的能源自给率仅为20%。全省煤的可开采储量仅为20亿吨,占全国的1%,石油探明储量仅为0.6亿吨,占全国的0.2%。今年,随着几大电厂的建成投产,电力负荷上去了,但煤炭供应将拖后腿。从全国看,能源安全也是个大问题,自1993年以来,我国就逐渐由能源出口国变为能源进口国,原油进口量已占到消耗量的40%,突破了进口1/3的国家安全警戒线。在这种能源供给格局中,江苏的能源保障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实现能源安全保障非常不容易,不仅受国内市场波动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且不确定因素很多。
从环境看,最为突出的是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江苏水质总体上处于不断恶化的过程之中。污水排放总量高居不下,水域整体质量下降严重。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约占全国的10%,单位面积排放量居全国之首。2003年单位工业增加值排放废水、化学耗氧量(COD)排放量分别为53.6和0.536吨/万元,比全国高出1.9和0.0019吨/万元。江苏水环境恶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乡镇工业遍地开花和小城镇无序发展带来的,90年代进一步恶化,目前仍处于峰值阶段,在局部地区有降低的趋势。太湖流域每年的污水放量高达53亿立方米,湖体水质总氮、总磷污染严重超标。太湖主要出入湖的河流水质达标率仍较低,2003年达标率为45%,2004年以来水质达标率仅为35%。淮河流域的部分河段水质处于劣Ⅴ类水平。长江入江主要支流污染严重。全省共有大小河道约2900多条、湖泊近300个。2003年,监测的有277条河流,577个断面中,优于Ⅱ类的占1.9%,Ⅲ类占19.9%,Ⅳ类占37。3%,Ⅴ类占12.5%,劣于Ⅴ类占28.4%,污染仍相当严重。
从发展要求看,江苏未来发展来自于资源、环境的 约束还将进一步强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往往也是环境问题突出的时期。目前,江苏的发展水平,已相当于日本20世纪70年代初期、韩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水平,随着发展而来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江苏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全省经济总量将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二番。按照目前的水平,意味着到那时,水的消耗量将在现有基础再增加1.6倍、COD排放量增加2.6倍、释放到大气中的SO2将增加1.8倍。这是江苏的环境容量所难以承受的。有专家预测,未来5年江苏建设用地需求约在250万亩左右。土地的制约是刚性的,不可能从区外进行调剂,根本的出路就在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和单位土地的产出率。
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
总体上看,我省经济增长的质量还不高,仍属于全国平均水平,用全国10%左右的能源消耗,换来10%的经济份额,产生了全国10%的污染负荷。
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资源、环境上,根源在增长方式上。推动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加快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三位一体”、协调共进,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把加快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建立在提高增长效益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向10000美元迈进时,不仅有一个较长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段,而且呈现出经济结构优化、经济质量和效益迅速提高的特征。第一,经济增长持续加快。人均GDP增速加快,如英国和法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每增加1000美元所用的时间分别是13年、7年和3年;德国分别是9年、6年和3年;日本分别是6年、3年和2年。第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工业化将进入成熟期,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工业化发展的一般经历三个时期:以轻纺工业为主导的起步期;以钢铁、机械、汽车、耐用消费品等重、化工业为主导的扩张期;以组装工业和深加工化为特征的成熟期。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生产要素的构成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移。二是服务业发展加快,逐步演变为主导产业。1980年,在全球经济中服务业的比重为56%, 1998年上升到61%,这种趋势在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更加明显。如美国、日本人均GDP 为3000美元左右的时间分别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都呈现出第二产业稳中趋降,第一产业持续下降的趋势,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且占比超过50%。第三,经济增长质量改善。经济效益水平明显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明显增强,表现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益的增长。
目前,江苏人均GDP已开始向3000美元迈进,按照发达国家的一般经验,将进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时期,同时也进入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和增长质量、效益提高的新阶段。着眼于江苏的产业特点和发展所处的阶段,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重点应突出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科技创新和提升传统产业并重。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内容,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依赖科技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技术创新,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同样属于技术创新的内容。在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实现大的突破,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也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相比较而言,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更为容易一些,可依托已有的产业基础和产品市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如昆山走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而江阴、张家港走的是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道路,同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人才基础和经济基础。江苏既有科教优势,也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坚持科技创新和提升传统产业并重,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现实而有效的途径。
二是坚持产业集群发展与城市集聚发展互动。产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发展是产业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实践证明,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演进紧密相关。(1)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城市化发展的速度不同。在工业化的起步期,城市化率缓慢增长,一般在30%左右;在工业化的扩张期,城市化水平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并以较快的速度向70%攀升;到工业化的成熟期,城市化的速度有所下降,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2)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城市化的产业动力也不同。工业化扩张期,城市化发展对工业的依赖比较强;在工业化的成熟期,城市化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本身就有集聚发展的特点,只有集聚才能产业效益。同时,服务业发展又依赖城市化的发展。当工业化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产业集群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与工业化相适应,城市集聚发展的特征也更加明显。因此,推动产业集群与城市集聚互动发展,是顺应发展规律,促进产业在空间上合理布局,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
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江苏可以把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很好结合起来,推动二者良性互动,加快形成集约型的产业布局和城市空间结构。重点围绕“三沿”产业布局,促进城镇带加快生成发育。沿沪宁线城市发展应适应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赋予中心城市以部分国际化城市功能和区域中心的功能,加快建设与此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把服务业加快发展作为战略重点,提高城市金融服务、技术创新、物流配送等方面的服务能力。沿江地区城市发展应围绕基础产业带建设,尽快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将产业园区作为推进工业化的载体、现代化的新城区来规划建设。沿东陇海线城市发展应重点突出资源加工业,以徐州、连云港两个中心城市发展为重点,集中力量扶持以县城加快发展。
三是坚持产业结构调整与促进产业增值同步。推动可持续发展,根本地是要落到产业结构上,落不到这上面,一切都是空的。在江苏,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主要是工业,其中重点是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2002年,冶金、建材、化工三个行业重点耗能企业能源需求增加量就占全省能源消费增加量的80%。2004年,全省工业消耗的电力就占到全部电力消耗的80%。因此,在产业发展上,明确选择什么样的产业,允许什么样的产业发展,必须要从资源供应、能源保障、环境容量、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与此同时,要以实施品牌战略为重点,创造更多的名牌,放大名牌效应,带动产品增值、产业增效。实际上,名牌代表着产品的品质、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正如吴瑞林副省长所言:“名牌就是效益,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和一般产品相比,不需增加多少投入,不需增加资源消耗,也不会增加环境污染,同样质量的产品,名牌产品则能产生更大乃至数倍的经济效益。目前,全省共有39个驰名商标,49个中国名牌产品,582个江苏名牌产品,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经济总量已占全省工业经济的25%左右。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带动企业竞争力提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推动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