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江苏沿江开发的对策研究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3-09 15:44:00

  

  摘要:新一轮沿江开发是我省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必将对我省实现“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本文在分析沿江开发意义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我省沿江开发的初步构想。

 

  关键词:沿江开发;战略;构想

 

  引言

  “八十年代看沿海,九十年代看沿江”。1985年,长江三角洲开发开放成为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而被推到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鸣响了长江沿江开发开放的前奏曲。1990年4月 “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沿江开发开放,有力地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催化了“长江经济带”的生成。[1] 随着国际资本抢滩沿江地区速度的加快,投资领域也由前几年的以IT产业为主转为能充分利用沿江岸线资源的重化工、钢铁、造船等产业。我省应该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实施新一轮沿江开发,进一步提升我省沿江开发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实现我省“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

  1.沿江开发的重大意义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就有利用大江大河来推动沿岸经济发展进而振兴全国经济的成功范例。例如,美国开发密西西比河流域,对其经济的发展起了主轴作用;埃及的尼罗河,至今仍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轴。[2]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素有“黄金水道”之称,不仅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故乡。沿江有众多的港口,并且与铁路、公路相连接,四通八达,还有众多的航空港连接世界各地。随着长江沿江开发开放的发展,其优势必将越来越得到充分的发挥,长江经济带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主轴。 我省沿江地区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省目前经济基础最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因此加大力度推进沿江开发,合理开发利用长江资源,对于更好地与上海接轨,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快速崛起,激发苏北后发优势,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并可为实现我省“率先实现小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2.沿江开发的现状

  要实现沿江开发的新飞跃,首先必须了解目前我省沿江的现状及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下一步沿江开发的对策,以便更好地“量体裁衣”。  

  2.1区位优势明显,交通运输便利我省沿江拥有长江岸线835公里,其中可用于建设大型泊位的岸线约408公里,但目前已利用岸线只有212.4公里。沿江土地面积4.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8%,其中临江地区土地面积2.3万平方公里。 沿江八市(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全部拥有一类口岸,水陆联运、江海联运便捷,具有发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五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到2001年底,沿江八市高速公路占全省高速公路里程的64%,而宁沪、宁通高速公路分别位于长江南北,横贯东西;447公里长的铁路终日忙碌着,肩负着江苏与各地的货运、客运重担;航空方面有南京禄口、常州奔牛等机场,开通航线达80多条;水路有长江、京杭大运河等运输线和内河枢纽港口。同时,我省互联网建设初具规模,光纤网路覆盖大部分城市和乡镇,宽带网也在加快建设中。这些都为发展物流等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2.2经济基础雄厚,各类人才集聚我省沿江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较强,产业基础雄厚。2002年,我省沿江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210.4亿元,占全省的77.2%,财政收入占全省的75%,工业增加值约占85%,工业企业数、从业人员均占全省的80%以上,沿江地区实际外资利用占全省的93.2%,约占全国外商投资的1/5,我省沿江地区已成为外商投资的积聚地和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整个长三角地区,苏、浙、沪都开始锁定沿江地区,区域经济的竞争已演变为沿江开发的竞争,沿江开发必将使沿江城市在发展要素、政策、资本、人才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我省沿江地区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人才,众多高等学府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是我省人才的培养基地。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沿江地区的高等院校及职业院校较多、师资力量较强的优势,加大我省科技创新的力度、加快产业发展的步伐,促进我省的新一轮经济腾飞。  

  2.3开发区发展态势喜人开发区是我省对外开放的先导空间和先进生产要素的积聚地,是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我省沿江地区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68个,占全省省级开发区总数的82%。沿江开发区2002年完成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17.1%,占沿江地区的22%,外资实际利用占全省的63.3%,占沿江地区的65%,对我省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较大,其中一些开发区规模较大,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利用开发区的影响力,挖掘开发区的潜力,拓展开发区的发展空间,为新一轮沿江开发增姿添彩。  

  2.4区域发展存在一定差距我省沿江地区的总体发展状况不错,但沿江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明显。沿江八市中苏中三市和苏南五市相比,从行业工业增加值、年均从业人数、利税总额等方面就可看出明显的差距。即使是同处苏南,五市的发展也不平衡。正如 “木桶理论”向人们表明的,我省综合实力的提高,不是取决于发展最快的地区,而是取决于发展较慢的地区。要实现沿江经济的整体发展,需要各地区的平衡发展。  

  2.5沿江环境压力凸现沿江地区人口密度高,发展沿江产业,特别是化工、造船、造纸等行业对环境污染较大环境压力大。而较高的环境治理成本,更加剧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告诉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了,要保护环境,保护长江,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2.6沿江“软环境”还需进一步提升我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沿江经济的发展,而沿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和政府服务等一系列软环境的支持。目前我省长江过江通道偏少,制约了南北物流、信息流的互动;沿江经济的发展使电力供需矛盾显现,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在政府服务方面,近几年各地区都大力转变政府职能,努力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不断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务超市”、“投资一个窗口”等就是政府为群众提供方便服务的很好例子,但这些离沿江开发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我们既要敏锐发现机遇和优势,更要善于抓住机遇;既要清楚看到沿江开发的挑战,更要勇于面对挑战。  

  3.江苏沿江开发的构想

  借鉴国际沿江开发的经验,针对我省沿江地区发展的现状,对我省沿江开发提出如下构想:  

  3.1沿江开发的总体构想 ⑴要确立系统原则。沿江开发必然是一个多种资源相互匹配、多个目标反复权衡的综合开发过程,需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合理开发。借鉴世界大江大河开发实践,沿岸产业带的建设必须从整体利益的角度制定各种规划并付诸实施,航运、水电、灌溉、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协调一致[3]。城市发展、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要统筹安排,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⑵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由于长江及其岸线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在开发过程中,不仅要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目标,还要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对岸线的资源和长江生态实行保护性开发,为子孙后代留有发展空间。 ⑶要具有国际性开发理念。确立创新观念,实行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冲破体制性障碍,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与国际发展接轨。  

  3.2沿江开发的具体构想

  3.2.1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新兴产业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我省沿江地区要充分发挥沿江各地在交通、信息、流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以现代物流为指导,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使之成为支持沿江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沿江各市可根据自身特点加快发展物流业,例如,南京可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发展成综合物流中心城市;苏州可充分利用外向型经济发达的条件,建成以区域性国际物流为主的物流枢纽城市;镇江可充分发挥连接苏南、辐射苏北的传导作用,发展成苏南苏北的重要物流枢纽城市……推动我省的物流业向现代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3.2.2发挥人才作用,以创新为动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开发是沿江开发的核心内容,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促进沿江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键。通过对2002年沿江产业工业增加值的分析(见图1)可看出,机械、纺织、电子信息、石化等产业对我省沿江地区经济起支柱性作用,冶金、医药等产业还有较大发展空间。我们要在巩固支柱产业支撑作用的同时,加快发展优势产业,配套发展基础产业与服务业,使沿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图1 我省沿江主要产业工业增加值  

  3.2.2.1依靠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我省最具活力和拉动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对于促进我省沿江地区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设计、研发、制造基地,对于推动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要依托良好的基础,雄厚的技术支撑和巨大的市场需求,紧紧抓住国际信息产业转移和新一轮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使电子信息产业乘势而上。鼓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大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共性与关键技术平台的构建,加强技术攻关,加强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引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有经验和资本的海外留学人员来投资创业。目前,江苏地区已有100多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前来投资,仅苏州地区就有89家500强企业前来投资188个项目,其中大部分为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  

  3.2.2.2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传统产业我省沿江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自然条件优越。长江下游江面宽阔,岸线资源丰富,临近长江出海口,发展造船业得天独厚。江苏船舶工业已成为中国造船业的三大基地之一,拥有造船、修船和配套企业300多家,沿江地区已逐渐形成了南通、泰州、无锡、扬州、南京等地区造船的优势企业群。但行业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船舶科技整体基础薄弱,管理水平落后,综合竞争力不足,船舶本土设备装船率低,制约了造船业的发展。因此,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质量和效益。针对我省船舶工业设计、制造工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设计和制造技术,学习日本、韩国、欧洲等船舶工业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经验,促使企业树立“数字造船”理念,向现代造船模式推进;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科技开发投入,加快企业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技术改造,提高造船企业整体竞争力;鼓励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我省船舶专业院校培养船舶行业急需人才;充分利用长江岸线自然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并鼓励受自然条件限制、难以发展的优势造船企业“退城进区”,促进我省造船业的跨越式发展。  

  3.2.3以开发区为载体,加快产业集聚步伐我省的沿江开发要充分利用开发区的良好发展势头,对开发区资源进行空间整合,科学规划。新一轮的沿江开发可以将开发区作为主要载体,进一步利用开发区在政策、资本、资源、人才、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带动沿江产业的集聚,实现沿江经济的深化发展。苏州的开发区是我省沿江开发区的“领头羊”,要充分发挥这一“领头羊”的作用,学习、推广、借鉴其成功经验。同时,开发区发展要注意围绕“产业”这个中心,形成以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为主体的电子产业群,以镇江经济开发区和常熟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的造纸产业群,以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扬州经济开发区等为主体的机械产业群……把开发区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要集聚区。加快产业集聚步伐,发挥产业集聚效益,实现错位竞争,协调发展,使开发区成为沿江地区的经济增长点。

  3.2.4梯度推进,南北联动,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沿江地区的发展要充分利用上海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位于上海周边的苏州、无锡及沪宁沿线的中心城市,要把自身的制造业优势与上海的服务优势结合起来,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沿江开发提供技术物质支持。通过利用过江通道向长江北岸扩展新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鼓励跨江投资,积极向苏北地区发挥辐射带动功能,推动南北两岸的联动发展。例如,江阴和靖江是探索跨江联动、共谋发展的“先行区”。将靖江的岸线优势和江阴的资金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开发建设江阴开发区靖江园区,谋求双方的共同发展。  

  3.2.5发展绿色产业,提高沿江环境水平造纸产业是我省轻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城市陆续建成了一批特大型造纸企业,沿江地区利用外资发展造纸业取得突飞猛进,成为国内重要的造纸产业基地。造纸业用水量很大,长江的水资源为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我省沿江地带临近上海,具有区位优势和市场潜力,随着文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造纸业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顺应纸和纸板消费结构多元化的变化,我省沿江造纸产业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推进生产技术与装备现代化,增加市场有效供给。同时,由于长江岸线资源不可替代、不可再生,因此要实现现代造纸工业从“污染行业”向“绿色产业”的转变,沿江造纸坚持从源头治理,政府要鼓励造纸企业自觉加大治理污染的力度,对企业因环保治理增加的运行成本可考虑从税收加以适当返还,以激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实现沿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还要充分利用沿江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做好山水文章,建设沿江旅游带,开发和发展林业、应时鲜果、养殖等特色农业产品,还可考虑利用沿江滩涂,发展观光农业。  

  3.2.6 营造一流“软环境”,为沿江开发提供强有力支撑新一轮沿江开发要着眼大局,摈弃行政区划壁垒和封闭意识,自觉把沿江开发放到入世背景、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趋势、全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和沿江整体开发系统中去审视和认识,加快在思想观念、政策举措、基础设施、重点产业等方面与上海的对接。这首先要求我们的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创建高效服务的行政环境,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营造良好的创业、投资环境。降低行业准入门槛,营造“亲商、重商、富商、安商”的人文环境和“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沿江地区的市场繁荣。其次要强化政府对沿江地区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服务功能,制定产业政策,同时健全和完善基础设施,包括公路、铁路、港口、电力等。以电力为例,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带动,我省用电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缺电矛盾已经显现。因此,一方面要加快电力建设速度,另一方面要加大电力结构调整力度,尽早消除电力瓶颈制约。在电力结构调整方面,要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这个契机,配合“西气东输”工程,积极发展天然气发电项目;针对已建成的三峡工程和“西电东送”这个契机,积极发展抽水蓄能发电项目,实现一次能源多次利用,努力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电力支持。

  4.结束语

  加快沿江开发,是我省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战略选择,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实际步骤,也是深入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突破口,新一轮沿江开发必将带来我省经济的新一轮腾飞。  

  参考文献: [1]金其桢. 长江沿江开发开放战略的形成及发展[J]. 商业经济与管理(杭州商学院学报),1995(6):56-59 [2]王合生, 虞孝感. 论长江沿江开发的原则与模式[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13(4):2-6 [3]王合生, 虞孝感. 长江沿江地区发展差异及对策[J].经济地理,1997,17(3):76-81 [4]文中数据来自统计年鉴

来源:    作者:孙 彦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