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纲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在我国一些城市中存在的“城中村”(或城边村)或一些新移民(含农民工)聚集的旧城区,往往在城市发展特别是“现代化城市”发展过程中,被视为障碍,人们总想尽可能早地一拆了之,代之以美丽的城市新景观。
“城中村”招人烦的一个原因是所谓“藏污纳垢”,治安较差:外地人多,低收入人群多,管理较复杂。但问题是,之前我们有没有把它们当作真正的大城市的一个行政区域来加以管理呢?我们要是还按照过去的办法,仅为或主要为原来的城里人提供公共服务,一定会在城中村这样的地方出现“政府缺位”的问题。
城中村“招人烦”,另一个原因是“不好看”,有碍市容市景,与现代化城市格格不入。但是,欧洲各国大城市当中的那些老城区,也是那样挤在一起的4~5层的“握手楼”,也是那样窄窄的小街道,当年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城中村(都是在类似的条件下很无序地发展起来的),经过几十、上百年的发展演变,现在反倒成了那些现代化城市中最有味道、最有文化的部分,吸引着大量的游客。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把它们(至少是一部分)作为“古迹”保存下来,加以改造,使它们也有机地融入到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中呢?
城中村最为宝贵的一点,是为中国的低收入阶层(这仍然是当前城市人口的主体)提供了低廉的住房和生活安排。以人为本的城市化之路,首先就是要为这些人的需要着想,为他们提供生活和发展的条件。为少数富人提供优雅舒适的现代化城区条件不是什么难事,为大量的低收入居民提供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使他们逐步在城市中扎下根来走上富裕的道路,是对政府工作的真正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