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以人民群众为本是“新三观”建设的灵魂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3-30 10:32:00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指出:“领导干部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这是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之后,党中央向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又一个必须要正确树立和坚持的“新三观”。群众观点是我党的基本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以人民群众为本,是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的灵魂。

  

  一、践行党的宗旨是事业观的本质

  

  事业观是人们对待所从事工作、事业的根本态度,是履行工作职责、实现自己理想的行为规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事业观、价值观。共产党人事业的全部内容就在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有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为之不懈奋斗。而要为之不懈奋斗就必须树立和坚持与其相适应的正确的事业观,切实当好人民公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1、牢记权力来自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领导干部要时刻提醒自己,权力是人民赋予,是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的,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以权谋私的权力。如果把权力和责任割裂开来,不是奉公行使,而是为己所有,把手中的权力作为谋取个人私利的资本,就会破坏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削弱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权力就是责任的观念,明确“官位”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权力”是为人民谋利的工具,真正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2、时刻关心群众疾苦,做到情为民所系。各级领导干部要视人民群众为父母和亲人,对老百姓情深似海,以拳拳之心、赤子之情,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观念,凡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都要当成大事对待,对任何有损群众利益的现象都要坚决制止。做到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关心群众利益,了解群众需求,注意群众情绪,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为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3、恪守造福人民职责,做到利为民所谋。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确立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每时每刻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了攻坚阶段,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各种情况错综复杂,各方面的矛盾和困难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各级领导干部就必须带头坚持和贯彻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时刻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注意解决群众面临的各种实际困难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各级领导干部的努力,使改革开放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改出士气;让发展成果受益于普通老百姓,富民惠民。

  

  二、坚持群众路线是工作观的根本

  

  工作观是指导工作的方法论,是履行岗位职责、约束职业行为的工作准则。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工作方法和领导作风,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各级领导干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必须在思想上清醒地认识到:“党在新形势下为人民谋利益的方式有了变化,但党的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立场和宗旨没有变;党在新形势下依靠群众的方式有了变化,但党的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和行动准则没有变;党在新形势下决策方式有了变化,但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方法没有变”,在行动自觉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丢,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一)一切为了群众,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从总体上说,一切为了群众,就是党的一切组织和一切工作必须密切地与群众相结合。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现阶段,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点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对共产党员而言,一切为了群众,则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共产党员也有个人利益,这种个人利益,对于党组织来说,也是群众利益的一部分,党组织在可能的条件下,应该关心和照顾党员的个人利益;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肩负着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神圣使命,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就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想问题、办事情,时时处处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只能融在其中,置在其后。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就毫不动摇地支持;不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就坚决加以改正,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二)一切依靠群众,是做好工作的基本态度。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不论是破坏旧世界,还是建设新世界,都只能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实现。这是工人阶级政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事业,而人民群众发挥主动性、积极性的程度,又主要是由党和群众联系的程度决定的。因此,党只有和人民群众保持最广泛最密切的联系,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我们才能在群众中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也是党员干部增强工作创新能力的力量源泉。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引自《人民日报》1992年12月24日《伟大的实践,光辉的篇章》一文)。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经常深入实际,不断调查研究,从群众中吸取营养,才能完成时代赋予自己的光荣职责。

  

  (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做好一切工作的科学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是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认识方法,又是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总结群众创造的实践经验,才能保证党的决策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同时,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觉悟和行动。通过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的无限循环的过程,既可使领导干部的认识,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又能提高群众的认识水平;既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主观世界;既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又能保证各项改革措施的有效落实。

  

  三、实现人民利益是政绩观的核心

  

  政绩观直接反映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动机和目的只能是为人民谋利益。只有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谋求政绩的根本指向,才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1、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把“蛋糕”做大,主要是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发展的问题;把“蛋糕”分好,主要是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问题。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和政府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领导干部在政绩的价值导向上,就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都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建设,要着眼于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2、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领导干部政绩观的灵魂。在一些领导干部那里,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甚至是GDP的增长,似乎渐渐地从改善人民生活的手段变为了目的,一谈到发展就是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速度的提升,而忽视了总量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和社会成本,忽视了发展应当注意的民生。重开发、轻环境,重生产、轻生活,“见物不见人”的物产发展思想比较突出。因此,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物本发展意识,强化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摒弃以牺牲环境和人民群众健康为代价的不可续的“黑色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确保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3、既要追求显性绩效,更要讲求潜性绩效。从表面上看,显性绩效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扬,而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隐性绩效往往比显性绩效更有生命力,更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考验,更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称赞。人民群众看一个干部的实绩,不仅要看他在自己任期内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而且要看他为今后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什么的基础,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一个干部,如果不仅任内效益显著,又对长远效益有积极作用,或虽然从目前看效益一般,但却为实现长期效益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这样的干部就一定会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相反,那些只考虑自己任期三四年的事情,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只顾眼前的产值、利税而拼设备、拼能耗,不抓技改投入、不抓智力开发,甚至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捞取所谓“政绩”的干部,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的、发展的、多维的眼光来审视和对待自己的政绩,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大追求,作决策、办事情,充分考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多做一些打基础、管长远、造福子孙后代的工作,使人民群众的在发展中得到实惠。对此,领导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委)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作者:商兆鑫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