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人伦之和的理性吁求:谈现代和谐家庭的伦理建设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4-02 13:14:00

  在经济、社会结构急剧转型的中国,家庭的伦理内核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运作了两千多年的传统家庭伦理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失去了权威性、统一性,如何实现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转换成为和谐家庭伦理建设的“强音”。

 

  ◎家庭伦理的恰当定位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曾经说过,人类家庭是一个伦理的实体。因此,要把握家庭伦理的脉搏,就不得不先了解“伦理”的范畴。在很多场合,“伦理”与“道德”常常是以“双生子”的面目出现,究竟“伦理”是不是“道德”,需要我们对这两个概念作清晰界定。

  西语中的“伦理”(ethics)与“道德(morality)” 意思基本相同,都是指社会组织化状态中人们的习俗、习惯、个性、品性等。一般说来,西方学者大多对这两个概念没有特别的区分,往往交替使用。但在中国古代,“伦理”与“道德”却有着严格区分。“伦理”一词最初是分开的。 “伦”字最早通“纶”(经纶)、“和”(和谐)、 “辈”(辈分)、 “序”(秩序)等字义。后来多指“人伦”。“理”字最早的含义与制作玉有关。所谓“玉之未理者为璞”,后引申为“名分”、“物理”、“是非之宗”等意。较早将“伦理”两字连用的是《礼记·乐记篇》其中云:“乐者,通伦理也。” 后来二者进入官方语言才有了教化等相关含义。 “道德”最初也是一字一义。“道”有多种解释:或为天地万物之理;或为宇宙人生之相;或为人生行动之法。“德”与“得”基本同义,最早把“道”和“德”联系起来成为“道德”一词的是管子。在古代“道德”始终是与人所认识自然规律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伦理和道德都与行为准则有关,所以在含义上两者有很大的相合之处,但也有差别。相较而言,伦理更强调客观的他律的(社会)关系,道德更注重主观的自律的(社会)个体。道德往往与个体主观行为有关,而伦理却往往指涉有形的社会系统。目前,中国本土文化语境中,“道德实际上就是一个民族在自己历史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世界观,伦理则是一个民族在自己历史过程中根据道德和法律而综合形成的一种境遇性质的自觉的社会文化习惯和品格”。

  在厘清了“伦理”与“道德”的范畴之后,我们才可对家庭伦理的概念有恰当界定。那么何谓家庭伦理?有学者认为:家庭伦理就是调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是社会伦理的组成部分。家庭伦理作为调节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规范具有特殊性。表现在:首先,家庭关系因血缘在社会关系中显得稳定恒常。其次,由夫妻关系衍生出的家庭关系网络具有天然的可塑性。最后,家庭伦理的规范可以控制个体某些社会无法规定与控制的行为。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相当重视伦常关系,就家庭来说,父子、兄弟、夫妇三伦,构成整个人伦关系的基础与核心。与此相对应的,家庭伦理也主要包括父子伦理、兄弟伦理、夫妻伦理三方面。在学理上,夫妻伦理是家庭伦理的基础,在家庭伦理中处于首位。实际上,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则以父子伦理为轴心。由于现代社会的家庭主要趋势是核心家庭,因此,从其基本关系上看,现代家庭伦理主要包括夫妻伦理、亲子伦理、主仆伦理、人物伦理。

 

  ◎“边际人效应”与家庭伦理的现代转换

 

  在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的今天,现代化远非经济意义所能诠释,正如英格尔斯所说,它还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思想的改变过程。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变迁,首先投影在个体的内心世界,使当代国民的人格系统发生了潜在变异,表现出明显的“边际人”心态。“边际人”一词是社会心理学用于解释在社会文化变迁或地理迁徙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转型人格,它是在新旧文化或本族文化与他族文化的碰撞、冲突下导致人格分裂呈多变双重化的产物。在社会心理学家眼中,“边际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历时态边际人或称之为“过渡人”。这种类型的边际人是处在两种社会形态的转折点或者说是两种时代交界处的特定人格。另一种是处于两种文化接壤处的特定人格,可称为共时态边际人或“边缘人”。叶南客认为,在边际人身上不仅具有两种以上的文化期望和文化冲突,他的角色行为也常常是困惑的、矛盾的、边际性的。边际性角色和多元文化取向在单个个体中的交织重叠,便产生了边际人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庭实际上是个体放大的镜像。当我们以“边际人”作为视角,就会发现,在时空的嬗变中,当代中国的家庭伦理变迁也正经历着边际人的种种境遇,迷失于历时态与共时态交差的十字街头。

  一是“历时态边际人”效应下的家庭伦理转换。封闭、单一的传统社会在向开放、多元的现代社会急速迁徙时,新旧思想的交替,传统与现代的对峙,都会使受着“双重价值系统”支配的个体内心产生茫然、冲突、生疏的感觉。倘若把这种感觉放大,家庭伦理便带上了“历时态边际人”的烙印。当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简单化,原有的主干家庭、联合家庭或扩展家庭开始被核心家庭代替,AA制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虚拟家庭的“合法性”得到确立时,“父权支配” 被民主与平权的观念所取代,婚姻中各种伦理界限和风俗习惯一再被冲破,很多传统功能诸如赡养、教育、生育、情感慰藉等发生了转移,互相关爱、孝敬父母、夫妻恩爱等最基本的人伦情感开始变得苍白无力。

  二是“共时态边际人”效应下的家庭伦理交融。经济的全球化打破了儒家伦理的“大一统”格局。在全球化背景下,曾经必须处于两种文化接壤处才可形成的 “共时态边际人”,已经不需要地理迁徙就可同时受到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不同文化类型的熏陶与教育。精神在同质文化与异质文化中徘徊的个体,内心往往经受着两种价值系统交差的煎熬:既有对民族文化的归属,又有对外来文化的向往;既有对故土的依恋,又有对异乡的认同……折射在家庭伦理中,便是现代人的情感失范、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及单亲家庭中的子女教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家庭伦理建设的和谐之路

 

  面对进退维艰的“边际人”个体,如何让他的心态找到终极依托?如何更好的把握当代国民在异质文化环境下的行为取向?和谐幸福成为了现代家庭建设的首要伦理价值。

  首先是夫妻伦理的平等和谐。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和起点,夫妻关系也是一切家庭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夫妻伦理对婚姻家庭的和谐幸福具有基础性作用。现代家庭中,家庭权力的移心化使得夫妻关系发生急剧改变。现实生活中,感情错位、家庭暴力、“一夜情”、“婚外恋”、离婚率居高不下等问题,往往都是从夫妻伦理失调开始的。对夫妻伦理的关注是当前我国家庭伦理建设的重点,也是现代家庭伦理建设能否具有生命力之所在。构建平等和谐的夫妻伦理首要的是以爱情为基础。异性相吸的爱情会为夫妻间带来共同的理想、爱好、情操,它是维系夫妻关系的主导因素。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必然损害夫妻关系,甚至导致家庭解体与破裂。与此同时,夫妻双方还要追求地位平等,要求情感信任。现代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的打破,妇女权力的崛起,为实现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创造了条件,夫妻双方无论是在赡养老人养育子女,还是继承财产等各方面都应该相互信任,共享权利,共担义务。

  其次是代际伦理的交互和谐。父母子女关系是由夫妻关系产生的一种最重要的家庭关系。父母子女之间的血缘近亲相较夫妻关系而言更具天然的亲密性。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是一个以等级差序为基本结构、以父子关系为轴心的伦理系统。但在现代家庭伦理关系的结构性转换下,家庭的伦理重心已由往昔的以孝为本转为以子女为中心,代际问题在今天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于老年人权益得不到尊重。因此,要构建新型家庭代际伦理就必须认真研究家庭代际主体在认识问题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营造代际间良好的家庭伦理氛围,既要克服传统亲子关系中“重孝轻慈”,也要修正现代家庭中的“厌老宠幼”极端现象。

  最后是“教”与“化”的补益和谐。家庭承担着对家庭全体成员人格重塑和教育下一代合格公民的重任,家庭教育是家庭伦理建设的重要内容。包办过多、以成人为中心、棍棒教育……成为了现代家庭教育的顽疾。在探究家庭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的时候,也是家庭教育关注中心转移的时候。一直以来,对“教”的过度重视,让家长成为了孩子“学习的拐杖”和学校老师的“助教”,而对孩子身体健康、主体性需求、人格尊严的忽视,常常导致了现代父母角色的“错位”。因此,家庭教育,特别是伦理教育,要 “以人为本”,突出孩子的主体性,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个性,善于发现孩子的特性。因为单纯的“教”至多只是知识的传授,而“化”特别是“心化”则有利于孩子的品德培养、人格塑造,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在当下这个转型期社会,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多元价值的并处,必将导致家庭伦理失调成为一种“必然”,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代家庭伦理建设如何去应对这种失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体现出人伦之和的理性吁求。(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来源:《政工研究动态》   作者:周丽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