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老地名:现代化中黯然远去的背影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4-09 14:39:00

  老地名,不但是地理信息标志,更是历史人文记忆。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一个个新地名横空出世,而老地名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其黯然远去的背影,是历史的断裂,更是文化的失落。江苏文化底蕴深厚,当我们走进南京、苏州、扬州、徐州这一个个历史文化名城,体味老地名留给我们的温情和感伤时,我们也在思考,现代社会中,究竟如何给老地名一席之地,以重续历史文脉。

 

 

    

              

                                                   

  

  老地名,

  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消亡

  近日,南京“老城南”评事街拆迁改造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伴随着一座座古宅、一条条小巷的消失,一个个老地名也行将消失。南京著名作家、“老南京”薛冰先生一脸愁容:“明初各地在京的商业会所、著名的‘十六楼’,如今只剩下位于评事街的‘南市楼’,现在怕是保不住了!”谈起南京的老地名,薛冰掰起手指:“七家湾,记载着明太祖朱元璋滥杀无辜的历史,饮马巷,那是宋高宗‘饮马渡江南’的所在,如今,都要消失了!”68岁的民间艺人刘奎龙从80年代初的一张南京地图中,找出了1209个老地名,编成顺口溜,每逢周末就在甘家大院用南京白话演唱。他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1209个老地名,如今70%都消失了,狗皮山、牛首巷、王府巷这些老地名已经找不到了,嘉兆巷、千章巷这些老地名也马上要消失,再不加以抢救,后人对南京的历史就一无所知了……”

  南京市地名协会专家徐兴钊告诉记者,一个历史时期有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在这个过程中,行政区划地名也根据不同的时代而变化。例如南京的地名就有建业-建邺-建康,在唐代常称“白下”、“上元”、“江宁”,等等。道路名称也随之改变,比如现在的丹凤街就是在丹凤街、唱经楼、鱼市街3条街巷的基础上拓宽延长而成。尤其是南京老城区城南一带,很多以行业命名的小街小巷在道路改建中消失了,比如铁作坊、银作坊等等,秦淮河边上还曾有个生姜巷,现在这些小巷都没了。南京市地名协会曾对2002年至2003年间南京市地名进行普查,发现仅这一年里消失的地名就有100多个。据南京市地名办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市共有3万多条地名,其中老地名接近2万条,近1/10具有重要价值。解放以来,近2000条老地名消失了,近15年也消失了近200条。南京列入首批保护的23个老地名中,去年只有“万竹园”地名得以恢复使用,连同2007年10月恢复的“新林”和“江乘”,一共只有3个老地名被重新“激活”。

  老地名的消失,同样也在其他城市上演:在苏州,地名办王林兴处长介绍说,苏州已经有1000多个历史地名消亡,比如1995年随着干将路的建成,干将路沿线就消亡了多贵桥巷、鹰扬巷、双成巷、豆粉弄、朗中里、梗子里、桐桥浜8条巷弄名,同年,10号街坊内的打线弄、西桂花弄、火弄、饭店弄消亡。1992年至2002年的十年间,全市城区共计消亡115处老地名,原因大多为街坊改造等工程的实施。

  老地名,

  一个城市历史信息的载体

  省民政厅地名专家薛光说,城市中的路街巷、里弄、胡同、桥梁、寺庙、衙府、书院、商行、店铺、集市、作坊等名称中的老地名,是城市发展变迁的刻痕印记,是地名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历史信息的一种载体,也是了解社会风貌的重要窗口和特殊的文化资源,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凭证作用。面对现代化建设中老地名消失的现状,薛光呼吁,在城市建设、改造和管理中要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老地名,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城市已经认识到老地名的重要性,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老地名。2008年,南京市政府公布了首批8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载城市历史记忆的老地名首次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如“御道街”、“朝天宫”、“贡院街”、“杏花村”、“凤凰台”、“朱雀桥”、“乌衣巷”等。而此前,南京编写了《南京市古今地名对照》,还开通了专业网站“南京地名网”。徐兴钊认为,那些使用频率很高、具有传承意义的老地名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例如南京叫建康有300到400年之久,建康这个地名在较大范围内影响了整个南京市,因此现在这个名称还在沿用,将建康作为道路名传承下去,它代表了南京的历史,影响很大。薛冰深有感触地说,一些老地名应该用各种办法尽量保存,即使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消失,也应该保存一些标志,比如说立一块碑,上面简单记载地名的历史和价值。同时,为保护好老地名,地名办公室应该在规划的时候,提前做好地名工作,避免开发商乱起名。现在南京比较乱的是老城区,不少楼盘名取的是洋名、怪名,甚至取代了老地名,一方面割断了历史,另一方面也占用了公共资源。

  苏州地名办王林兴处长介绍说,苏州对于那些有着历史、文化传统、老百姓又普遍认可的老地名,尽量进行保护:一是保护传承老地名,将一些因为城市建设而消失的道路街巷地名沿用到别处;二是新城市建设时借用有历史文化传统的老地名作为新地名;三是依靠民间力量对老地名文化进行保护。苏州市民潘君明是位70多岁的花甲老人,他花了10多年的时间钻研苏州街巷文化。地名办对他进行资助,帮助他将10多年的研究成果出版成书《苏州街巷文化》;四是为老地名树碑立传。将一些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老地名的掌故用简练的文字表述出来,在原址竖立起一个牌子,进行纪念。如苏州有条老街叫“十梓街”,唐朝时期有户人家在当地栽种了十棵梓树,因此得名。2002年街巷整治时,十梓街消亡,因此竖碑纪念。苏州起草的《苏州市地名管理条例》已经进入了2009年苏州市立法计划,今年底有望正式实施。

  扬州老城区现有老地名约500个,近年由于城市改造,有不少正在消失。扬州市地名办工作人员曹先生告诉记者,近年正在还原一批老地名,如将马家巷还原为马监巷、新华东巷还原为福寿庭巷等,对一些约定俗成的老地名能不能改,则征求市民意见。为了保证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凡是被列入非遗、或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地名均不得进行有偿冠名。扬州市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告诉记者,扬州正在恢复8个老地名:马家巷(原马监巷)、五谷巷(原五福巷)、康山北街(原曾公祠巷)、新华东巷(原福寿庭)、崇俭巷(原多宝巷)、新风巷(原马神庙巷)、新民巷(原真君寺巷)、保安巷(原报恩寺巷)。这8条老街巷由于相对偏僻,恢复的社会成本相对较小。当然,保护老地名还要照顾老百姓的习惯,一些地名,虽然时间不长,还有一些意识形态色彩,比如说,解放桥、跃进桥、渡江桥等,就没有必要非要改过来,约定俗成,也代表了一段历史,如果一定要改的话,势必在很多方面引起不便。

  徐州则在给新的街道和小区命名时会依托原先老地名的历史和文化。比如拆除艺波巷之后建立的小区,称为“艺波花园”。徐州市地名办刘慧灵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那些指示性强、艺术性高、认别度高的老地名将考虑沿用。但是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仍然有老的街巷消失,地名也跟随着消亡,对这些街巷实体已不存在的老地名,我们录入《徐州市地名录》加以保存,作为历史资料。

  老地名,

  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归宿

  老地名,是传统历史文化的记忆之钥,当我们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感到迷茫之时,藉由这把钥匙,我们可以重新走进历史,老地名于是成为一个标志,凝聚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营养。越传统,越现代,越开放,老地名成为一种打不开的文化情结,经过了历史长时间的淘洗,成为文化寻根的重要载体。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老地名消失的背后,是城市里弄、街巷、桥梁、书院、集市、作坊的消失。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常常可见一些传统街区在改造旧街巷、打造新景观等名义下被推土机毫不留情地摧毁,代之以千篇一律的“景观大道”、“地标建筑”、“高尚小区”,然后再冠之以各种各样的“现代化”名称,不但随处可见“巴黎”、“伦敦”等洋名,还有“尊邸”、“花园”、“山庄”等哗众取宠的称号,其背后,有利益的驱动,更有现代化的浮躁与冲动,而恰恰忽略了一座城市的文明传承、文化肌理与人文魅力。

  我国地名管理规定,地名的含义要健康向上,符合社会道德风尚,不使用含有封建迷信、崇洋媚外、离奇怪诞及容易产生误解、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词语。地名命名必须遵循本着尊重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好找好记的原则,要能反映当地历史、地理、经济、风俗、民情等及体现时代气息、建设新成就等文化特征,同时明文规定:禁止以外国人名、地名(含企业名)、商标名和外文音译词做路街巷、居民区、高层建筑等名称。

  有识之士认为,只有保护好老街区,老地名的存在才有了“实体”,也才有了实质性意义。开发商在推出一些大项目的时候,往往在利益驱使下,贪大求洋,追求的是“摧枯拉朽”、“惊世之笔”,漠视文化传统,造成老地名的大量消失,令人扼腕。同时,对我们大众来说,在现代化潮流下,也往往喜欢随波逐流。不少开发商告诉记者,很多业主只对那些“响亮”的、“开放”的名称感兴趣,楼盘销售也更火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比较普遍的浮躁与媚俗心理。在现代化过程中,只有在大众中真正扎下文化之根,老地名的存在与保护才能获得丰厚的土壤。

  当然,面对老地名,我们也应该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加以权衡。薛光认为,老地名中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有逝去的如烟沧桑,在城市改造建设中,我们要尽可能地保护老地名,但事实表明要保留一座城市中所有的老地名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不能把保护老地名一事绝对化,一些虽有历史年代却没有保留价值的老地名,在城市改造中被淘汰出局也是正常的。从积极意义上讲,某些老地名的消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对某些老地名消失的缅怀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味强调厚古薄今也是不理性的。一些小街小巷的拓宽延伸,必然导致路名的重新整合,而便于城市科学管理。诸如“鸡鹅巷”、“驴子巷”、“青果巷”等均是老地名,一旦改造成为现代风格的大路大街后,若依然称之为“鸡鹅路”、“驴子街”时,恐怕没有一个人能接受得了。

来源:新华日报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