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及启示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4-13 14:18:00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严重冲击了国际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秩序,金融机构全面陷入困境,迫使人们重新审视金融衍生品市场。而在此次危机中,具有衍生品性质的全球期货市场则发挥了特有的避险功能,年轻的中国期货市场总体上经受住了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并为我国一些实体行业的平稳发展和规避危机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和作用也为人们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中国期货市场遭遇较大市场风险

 

  第一,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2008年,中国期货市场面临较严峻的发展环境。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货币流动性不足和市场需求萎缩,商品价格激烈波动,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世界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全球经济增长减速,金融风险和市场风险向全球扩散。同时,自然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严峻挑战和困难,外贸出口形势严峻、工业增速回落、证券市场与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经济增长出现明显下滑,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受到全球金融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冲击。

  第二,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期货市场带来较大的市场风险。全球金融危机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激烈波动。代表国际商品整体价格水平、覆盖19种大宗商品的路透CRB商品指数从2007年末的358.71点,连续上涨到2008年7月的473.52点,半年上涨32%;随后持续下跌至年末的208.58点,6个月下跌幅度达56%。其中国际原油价格2008年年初以近100美元一桶开盘,震荡上行,7月初最高达147美元一桶,上涨近50%,下半年一路暴跌,最低达每桶36美元,跌幅超过75%。随着我国与国际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市场系统性风险不断向国内传导蔓延,国际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引起我国期货市场各种商品价格大幅激烈波动。2008年,铜、铝、锌、天然橡胶和白糖的期货高低价差超过1倍,其他品种价格也都大幅波动,市场聚积的风险增大。

  尤其是2008年“十一”连续休假停市9日后的首个交易日,国内期货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各品种全线跌停的状况,一些品种出现单边连续几日跌停的极端行情,主力月份合约价格下跌幅度达30%—40%。统计显示,10月6日至27日,上海期货交易所所有品种各合约出现涨跌停板数量总计高达373个。这次下跌冲击力强、行情波幅大、涉及的品种和合约多、风险集中,给中国期货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风险。 中国期货市场较快发展的原因

  尽管中国期货市场在金融危机中受到较大冲击,但依旧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国内对期货交易的需求不断增长。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内外大宗商品价格激烈波动,使实体经营者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增加了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需求。同时,由于国内股票市场价格单边大幅下跌,市值缩水严重;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房价回落,压缩了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和投资空间,使更多的投资者选择了期货市场。

  第二,期货行业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质量逐步提高。十几年来,中国期货行业在规范的前提下不断创新,为满足国民经济对期货市场的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期货交易所相继推出新品种,扩大服务范围;逐步完善交易规则和制度,使市场更加透明、公正和公平;在品种标准、交易交割流程设计上更加贴近现货流通,更好地为产业服务。期货公司在交易所的配合下,积极做好产品的信息服务和市场推广工作,加强期货市场的影响力;针对如何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风险开展大规模的宣传和培训活动,为实体经济回避市场风险进行指导和提供服务。使更多的实体经营者和投资者学会使用期货市场。

  第三,期货市场具备了一定控制和管理风险的能力。2008年,中国期货市场较好地化解了国际市场巨大的系统性风险,说明其具有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这得益于多年的基础性建设,形成了较完善的控制风险和管理风险的制度和体系。一是基本形成了以《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为核心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和交易规章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依法治市、控制风险的依据。二是构建了中国证监会、证监会各地派出机构、中国期货业协会、交易所、保证金监控中心“五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完善了监管措施和手段,保证了市场的平稳运行。三是基本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强化了期货公司的风险监控管理制度,提高了期货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和水平。2008年“十一”长假前,各期货公司为了防范市场风险纷纷引导客户减少持仓和提高保证金水平,有效地为防范市场风险设立了第一道防火墙;实行了保证金存管制度,依托保证金监控中心的监控平台,对市场交易和资金状况进行监控,提供风险预警信息;各期货交易所建立了风险预警交易系统和风险管理制度。2008年“十一”开市后,各交易所面对许多品种价格连续跌停板的市况,组织有计划的协议平仓或强制平仓,妥善化解了风险。四是多年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取得了成效,多数投资者能较好应对此次风险。大量的保证金及时追加,一些因协议平仓或强制平仓少获利的投资者表示了理解,市场平稳过渡,没有出现法律纠纷。

 

  进一步正确认识期货市场的性质和作用

 

  此次危机的导火索和重灾区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因此,人们在对金融危机的反思中更多的是对金融衍生品的指责。不可否认,此次危机的确与国际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和监管缺失有密切关系,是近些年美国过度提倡金融自由化,放松了必要的金融管制,出现金融产品创新过度、高度泛滥、风险聚积的结果。一是全球对金融衍生品场外交易缺乏严格监管。往往是客户与交易者对衍生品一对一交易,具有对赌性质,交易不公开,信息不透明,缺乏公开的信息披露制度和规范的风险管理制度,流动性差,必然导致风险加大;二是对场外衍生品创设缺乏监管。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纯粹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创设复杂的金融衍生品,高杠杆率导致虚拟泡沫增大,已远离实体价值,风险不断扩大,最终泡沫破裂导致危机爆发。这些教训值得很好总结和汲取。

  然而,不能据此对所有金融衍生品的作用全盘否定,其中期货市场和上市交易的期货品种是经长期经济运行实践、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产生的,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和分散市场风险的功能,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国际上石油、铜、铝、棉花等重要的大宗商品贸易基本以期货市场的价格作价,这些商品的生产流通企业也都利用期货市场回避激烈波动的市场价格风险。同时,期货市场是有组织的场内市场,有着完善的交易规章制度和分层次的风险管理制度,集中交易和清算、流动性强、信息公开,风险便于管理。各国都有监管机构对期货市场进行严格监管,对上市品种、交易行为、市场运行进行监控,限制杠杆比率,保护投资者利益,市场风险基本在可控范围之内。目前,虽然美国许多金融机构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陷入困境,但几个期货市场却仍然稳健运行,并成为美国金融当局处置CDS这一次贷衍生品、减少金融危机的风险可选择的方案之一。

  在当前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形势下,市场风险不断扩大并快速传递,仍需要衍生品市场发挥其避险的功能,不应该因美国次贷危机否定衍生品市场的作用。而是要吸取美国衍生品危机的教训,加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风险管理。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期货市场发展提供的启示

 

  启示一:期货市场的功能和作用在危机中尤显重要。金融危机扰乱了市场秩序,增大了全球金融风险;大量投机性资金撤出市场以及去杠杆化效应,使国际市场几乎所有大宗商品价格都出现剧烈波动,大大加剧了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商业风险。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期货市场的功能和作用更加凸显出来。一方面,通过对上市交易品种未来价格的发现,使相关生产经营企业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能够相对准确地把握商品价格动向、合理安排生产经营,从容应对金融危机。另一方面,中国期货市场形成的是反映国内供求的“本土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一些发达国家市场利用期货定价权谋利的不当行为。更重要的是,为我国实体经济提供了17类产品的分散与规避风险的工具,使相关企业能较好地利用期货市场,分散和规避金融危机中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

  启示二: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是期货市场的立足之本。次贷危机教训表明,衍生品发展如果脱离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就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中国期货市场是适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从农产品期货开始,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主要的大宗商品类别的商品期货市场。此次金融危机中,期货市场正是根据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发挥本身的功能和作用,切实以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水平为宗旨,在满足实体经济应对金融危机风险需要的同时,自身才能持续较快发展。

  启示三:促进期货市场制度规范是关键。总结次贷危机风险控制不力的教训,完善制度、防范风险应该是期货市场永恒的主题。中国期货市场正是经过了多年的治理整顿,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的交易结算制度、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规范的运行机制,才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经受住了系统性市场风险的冲击。

  启示四:加强政府监管是促进期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保障。此次金融危机打破了“市场经济具有最优越和最完善的自动调节机制、具有自稳定作用”的神话,说明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难以健康发展,必须加强政府对金融衍生品的市场监管。中国政府自期货市场建立开始,就不断加强对期货市场的监管,逐步形成了“五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在建立市场秩序、规范市场主体的趋利行为、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保护国家和投资者利益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促进了期货市场的平稳发展。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廖英敏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