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用“两只手”有效地应对危机:一手是政策调整,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消费、加大投资力度;一手是体制改革,以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释放经济的内生增长潜力。现实的情况是,大都对“第一手”劲头大,招数也很多,而对“第二手”却没多大劲头,也缺少具体的招数。这里,需要讨论的问题是:经济刺激计划的有效性是否与改革相关?这个相关性到底有多大?
从保增长来说,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目的是“四两拨千斤”,以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金与民间资金。近几年,中国每年十多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财政资金的比重大约是4%左右。今、明两年要实现8%的经济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约需要45万亿元,目前政府4万亿元投资仅占其中8.9%。也就是说,如果单靠政府投资,不通过市场化改革启动社会和民间投资,达不到保增长的目标。因此,在应对危机中,要有效地保增长,需要推进相关的改革:一是加快垄断行业改革,以扩大社会和民间投资。二是财政投资要优先考虑能够拉动社会投资的项目,发挥财政资金在拉动社会投资中的杠杆作用,尤其要避免财政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防止可能出现的“国进民退”现象。 (作者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