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财政史:制权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启示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4-28 08:58:00

    ● 学者博客 

     财政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通过对税款的收支和资产的配置,体现对政府权力活动的制约,直接影响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温家宝总理不久前曾经说过:“其实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可以从中看到的不仅是经济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温总理这番话的寓意十分深刻,不仅指出财政史与整个社会历史的相关性,而且阐明财政问题本质上更多是一个政治问题,通过对税款的收支和资产的配置,体现对政府权力活动的制约,直接影响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这在近代欧美国家的历史发展中表现得十分典型。

  现代财政活动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环境的产物。在前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王室收支与政府的财政收支基本是同一的,代表国家直接占有全部财富。尤其当国王不能满足其挥霍欲望,要求进一步扩大收支规模时,整个财政活动将不得不更多地向社会索取,超越人民纳税能够承受的限度,破坏资本与市场所要求的成本与收益对称原则,从而引发严重的社会矛盾。近代欧美国家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就是围绕国王与国会之间对财政税收控制权的争夺而展开的。资产阶级把这个控制权称为刹车装置,企图对国王的权力进行限制和监督。可以说,在由封建专制政权向资本主义宪政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很多时候社会矛盾的爆发,正是在财政税收问题上激化并演变为斗争焦点,成为引燃革命的直接导火索。

  一、“不开会,不纳税”。在英国,对财政税收控制权争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当时,国王出于保持统治地位的需要,与地方贵族签订了一个分权协议,同意对国王的权力作出一定限制。明确未经由贵族代表组成的大会议的同意,国王不得任意征税。此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由贵族和市民演变而来的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在国会中逐渐占据主要力量。至1640年,国王为筹集对外战争军费问题与国会谈崩,于是下令解散国会,强行向社会征税。结果激起已经具有近300年分权意识的人民群众的强烈反抗,提出了著名的“不开会,不纳税”的口号,由此引发了国王对国会的内战。这场内战长达46年,期间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至1688年,终于以资产阶级的胜利告终,并在《权利法案》中明确规定国王无权废止法律,王室的收支与国会的收支区分开来,征税收入和使用预算支出都要由国会决定等。从此标志君主立宪制度在英国的确立。

  二、“没代表,不纳税”。1775年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宣告独立,引发冲突的一个焦点也是财政税收问题。作为多数来自于英国的移民及其后代,本来就具有强烈的权利意识。其中,没有代表开会则不予纳税,不仅是自英国光荣革命之后确立的一条宪法原则,也是当时人们所普遍拥有的权利意识的重要内容。但在1764年,英国为减轻战争债务而决定对美洲殖民地进行课税。之后又颁布印花税法,并规定破坏该法案的人,需交由英国政府控制的海事法庭审判。这些做法在北美殖民地激起了强烈反抗。认为美洲在英国国会没有代表权,按照英国的宪法精神,不应当对其进行课税,否则,是对自由权的破坏。“没代表、不纳税”的口号就此在北美殖民地响起。英国政府对此虽在课税项目上作了调整,但始终坚持课税,并以每磅三便士的茶税作为英国对美洲主权的象征。这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普遍愤怒,从而终于拉开了独立战争的序幕。时人对此评价为“财政家不屑挂齿的三便士,哲学家不当一回事的茶一类俗物,竟然撼动了环绕四海的商业帝国的基石。”

  三、“如解散、不纳税”。在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之后,仅隔四五年,在法国便爆发了一场影响更为深远的资产阶级大革命。革命前的法国连年遭灾,饥民暴动四起,史书称之为“面粉战争”。为了摆脱经济上的困难,1789年5月,国王路易十六决定进行财政改革,实行纳税“平等”的新法。一方面对第三等级加大纳税力度,另一方面对第一、第二等级也征收土地税和印花税。结果,遭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同时反对。贵族和教士拒绝放弃免税特权。而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则要求增加政治权利,不仅当交税者,而且当立法者。要求召开三级会议,赋予批准税收的权力。但这些要求遭到路易十六的拒绝,议会遭到查封和解散,从而引发了民众的反抗,宣布“不制宪,不解散!”“如解散、不纳税!”由此使与国王的对立迅速演化成一场革命。1789年8月,议会通过《人权宣言》,明确写上“所有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由其代表来确定赋税的必要性,自由地加以认可,注意其用途,决定税额、税率、课题、征收方式和时期。”这年10月,路易十六宣布下台,四年后,又被送上断头台。法国由此转向以资产阶段占主导力量的共和政体。

  四、从“看不见”到“看得见”。在欧美其他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出现过资产阶级同国王及封建贵族争夺财政权的斗争。这一斗争过程充分展示了财政史确实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新兴资本和市场的发展史。进入共和政体以后,欧美各国原先国王与国会在财政税收上的矛盾,迅速转变为政府与民众及国会的矛盾。由于财政预算制度未能规范建立,使得民众和议会无法对政府进行有效监督,结果就为贪赃枉法留下无数机会,导致腐败问题屡禁不止。上世纪初美国报纸曾刊登过一首打油诗,对此进行讽刺:……收费邪门,无奇不有,备马出行,上山猎兽,夜里点灯,墙上开口,红白喜事,购买销售,样样都要把税收,甚至死神也不帮你的忙,见阎王前先得把税款留。当时纽约“塔麦勒会堂”集团利用财政管理混乱,控制市政资源大搞权钱交易行为,就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房改大案。1905年,纽约市率先进行财政体制改革,认为预算问题是关系民主制度是否名副其实的问题,关系政府活动是否“看得见”的问题。“看得见”,民众才能进行监督。由此明确公共预算是关于政府未来支出的计划;制订预算要列举所有项目的开支,进行分类,说明理由;预算计划要经过权力机构的批准,内容和制订过程必须公开,接受监督。纽约市在1908年推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份现代公共预算,为122页,1913年增至836页。预算一词,在当时成为社会时髦流行的政治术语,并推动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先后都实行了公共预算制度改革。后来评价这一改革不仅重塑了美国政治,而且加快了美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并为西方各国纷纷仿效,直接催生了现代财政预算制度。

  读史,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1、财政问题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向谁征税、征什么税、征多少税、怎样征税,以及公共产品的配置方向和数量界定等,实质上是一个政府行为和活动的安排。这里要考虑到市场价格的影响,但更要求政府把握宏观大局,从政治上作出决定,最大程度地满足全社会利益的需要。这实际上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过的发挥好二次分配的作用,无疑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特别在当代,随着社会抉择论进入财政学,政治程序正更多影响着财政理论和实践的视野,表明公共产品主要应通过政治程序来决定,从而使公共需求和社会利益能够得到真实反映。这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保证。

  2、财政是对政府权力行为起到制约作用的一种制度措施。在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上,必须要打造规范健全的财政制度特别是预算控制制度,完善财政制定的程序流程。这些具体的工作措施是组装刹车装置的重要内容。没有这些措施,没有一个完善的财政和预算控制制度的政府,是“看不见的政府”,是不负责任的政府。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归根到底就要把看不见的政府变为看得见的政府。

  3、财政体制改革直接引导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对部门有效的监督与制约,必须建立在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上。没有全社会民主、法制、权利意识的充分进步,就没有监督与制约可言。当前,我们需要对税种设置、税率调整、分税留成等问题进行研究,但更需要引入民主政治的价值要素,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事务,实现对政府活动包括财政活动的有效监督。这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体现,有利于把改革与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结合起来,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作者为江苏省纪委常委、省纪检监察学会副会长)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顾 星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