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论
——基于“麦子店五扶工程”的思考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4-28 14:58:00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一深刻论述,为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建立以民生工作为主体的社会救助体系指明了方向。

  发展社会救助事业,为困难群体提供及时必要的救助,使其能享受到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既需要理论上的阐释,也需要实践中的探索。近年来,麦子店街道从地区实际出发,实施了社会救助“五扶”工程,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为困难群众提供了更具人性化、个性化的帮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社会救助良性发展之路。

  升级改良传统救助模式,从困难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根本的需求入手,创造性地开展社会救助工程

  在传统观念中,社会救助主要就是政府的事,特别是民政部门的事。近些年来,随着公民社会建设的推进,人们的公民意识特别是责任意识逐渐凸显,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使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具备了应有的舆论环境。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及社会建设时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通过深入思考“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时代大命题,街道工委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思路:调动主流人群帮扶困难群体,以此融化社会矛盾,改善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同时,让参与帮扶的主流人群获得社会认可和社会尊重,让社会尊重所带来的荣誉感和价值感,修正主流人群的思想状况、价值水准。

  为深入了解地区居民的生活状况,解决困难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根本的需求,2006年底,麦子店街道对地区居民情况进行了整体摸底,调查数据显示,意外事故、大病、上学、失业是导致家庭致贫的最主要原因,同时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是迫切需要我们关注、关心的社会问题。为此,街道工委召开专题会议并做出决定,针对五类突出问题,从“生活上扶困、身体上扶康、精神上扶志、智力上扶学、就业上扶技”五个方面,全力打造以社会救助“五扶”工程为主线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2007年1月,“五扶”工程在麦子店地区全面启动。让困难家庭这个窄众人群共享改革所带来的物质成果,进而让大众共享改革所带来的精神文明。当地区越来越多人能够认可“为社会事业付出是幸福一部分”时,地区的文明就前进了一大步,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思想认识这个软环境也就形成了。

  怎样才能使社会力量导入社会救助体系之中,避免政府独台唱戏的局面呢?对这个问题街道工委很是动了一番脑筋,先后确立了救助评审机制、协调参与机制、总结表彰机制等六个常态的工作机制。通过两年多的实践证明,这六个机制为实现“五扶”工程实质化、长效化、社会化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采取了“协议”救助的方法,即采取政府、社会单位与救助对象之间签订协议的方式进行帮扶。“五扶”工程的五类协议均有着明确的帮扶内容,如“帮困”协议中就明确指出:参加“扶困”的单位要尽企业能力,每年以一次性或分期分批的形式,捐助困难家庭不低于3000元的扶助金或生活物资,帮助该家庭改变生活现状,提高生活水平。采取协议的形式一方面保障了救助的常态化,另一方面也保证了救助帮扶的效果。

  政府与民间的相互协作,成为“五扶”工程顺利推进的源动力。这样,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将社会力量导入社会救助体系之中,并使其成为重要力量,从而实现由政府主导型逐步向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方向发展。到目前为止,地区已有106家社会单位参与其中,共整合救助款110余万元,164个困难家庭得到不同层面的救助。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麦工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