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强化政府在反危机中的有效性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4-29 16:06:00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矛盾和新挑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应跳出经济看经济,不仅要调整经济政策,也要改进社会政策。着眼全局,立足长远,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积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服务体制建设,形成以国内消费为基础的增长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从中国当前经济危机自身特点来看政府作用

  1、中国的经济危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中国的经济危机是由美国的金融危机引起的,但又是不同于美国金融危机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美国金融危机中所表现出来的那些核心要素,在中国几乎都不存在。追根溯源,中国当前面临的经济压力是一个长期累积过程的结果,是中国发展转型、社会转型与金融危机不期而遇的结果。中国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由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的产能过剩的危机。这种生产过剩的危机不是现在就出现了,而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了。90年代中期,出现了“内需不足,市场疲软”,意味着中国第一次经历了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场危机相对比较轻微,中央采取了积极的宏观政策,有效缓解了这个问题,但并不代表这个问题彻底解决了。2005年生产过剩的危机再次突出出来,但在全球化加速与美国消费市场的带动下,这场危机终究没有成形。现在美国出问题了,中美的互补性不存在了,中国的生产过剩危机就再一次表现出来。因此,中国当前的经济压力既是短期的,更是长期的;既要出台积极财政货币政策来缓解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更要从解决自身发展转型的现实矛盾中寻找出路。

  2、采取积极的社会政策,防止经济压力与社会问题双向传导和相互强化。金融危机在美国是沿着“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实体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的顺序传导的。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是防范危机的反向传导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恶性循环或“内生型金融危机”。反向传导最主要是两个环节,一是实体经济危机向金融危机的反向传导,另一个环节就是社会危机、社会问题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反向传导。无论是由于失业的问题还是由于社会预期的变化,这个社会危机都可能会进一步的恶化成为实体经济危机。因此,化解压力必须密切关注社会动态,防止经济压力和社会问题的双向传导和相互强化。

  3、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凸显政府作用的有效性。第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对政府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提出挑战。第二,危机对政府的应对能力,特别是政府的决策力、执行力提出挑战。第三,政府推出庞大的投资计划,对公共治理是一个巨大挑战。应对危机对政府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危机状态下许多方面都需要政府采取综合措施加以应对,包括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加强次区域合作、参与国际经济金融秩序重建、解决国内发展模式转型等诸多问题,都离不开政府管理的创新。

  4、面对新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明确政府改革的两大任务。一方面,要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以积极的社会变革缓解经济压力,短期内,应采取积极的社会政策,防止经济压力与社会问题的双向传导,加剧危机。从中长期看,化解社会压力需要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形成以国内消费为基础的增长模式。

  二、增强政府在市场干预中的有效性,作“强化市场型政府”

  反危机中的政府干预,目的是通过政府的投资扩张来拉动社会和民间资本的投入,以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反危机中政府采取强有力的市场干预措施纠正“市场失灵”是很有必要的,但并不是否定市场、让政府替代市场,尤其应当警惕和防止政府的不适当干预。如果在反危机中,政府的干预只是着眼于防止经济增速的下滑,而不是主动寻求增长机制的转变,那么即使经济在短时期内恢复高位增长,也可能积累新的经济社会矛盾,给中长期的发展留下隐患。为此,政府的短期调控要与中长期的体制机制转变相结合。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夏锋,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