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有人说过,我们现在是“数字化生存”,当然指的是通过互联网、电脑、手机等载体和媒介,存储和交换信息的手段数字化了。最近,我们会关心每天甲型H1N1流感的感染人数、致死人数;会关心每天深市、沪市的收盘涨跌多少、交易量多大。林林总总,无数的数据充斥我们的周围。
还是最近,有关方面公布了白领新增就业岗位的一个数据,今年1月至3月,上海实际增加白领就业人数不及去年同期三分之一。这样的数据对于找工作的大学生和想换工作的白领都是一个坏消息,但是且慢悲观,你真的能确信这个数据吗?能把它当做一个行动的参考甚至是指针吗?
我们看一看这个数据的名字,白领新增就业岗位。顾名思义,这个数据关注的只是白领,其他蓝领、灰领大概不在其列,但是金领呢?更重要的,什么是白领?当然不能真的按照领子的颜色来区分。按照每月工资多少来区分?还是按照是否从事体力劳动来分?这些都没有明确的标准。看来,谁是白领一时半会儿还真定不下来。
再说说这个新增就业岗位。要知道新增的就业岗位就必须对就业岗位有个定义。有人肯定会说,这不是废话吗?就业岗位还用解释?就是就业人数呗。在机关和事业单位,一般来说,岗位是有指标的,可能会有岗位,但是实际没有人。在企业包括外企也会有生产总监暂时空缺,但是生产部招了很多临时工的现象,因此,就业岗位和就业人数好像也不是那么一一对应的关系。
这些都可以先放在一边,因为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新增就业岗位数是一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大家都很关心。可是目前各地新增就业岗位的数据的确很难界定,且其中存在不少的矛盾。比如,一个公司,如果有两个员工辞职了,相同岗位又招聘了两个员工,那么应该是没有新增就业岗位;另一个公司,先裁了两个人,又招了两个人,那么有没有新增就业岗位?间隔时间太短算不算?去年裁人,今年招人算不算?工作岗位确定的公司都这么麻烦,更不要说每天数目众多的公司开开关关的变化了。
借着这个新增就业岗位数的模糊,几个月前,艾瑞咨询和淘宝网联合发布了《2008年度网购市场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08年淘宝网创造了57万个直接且充分就业岗位。淘宝称,这相当于上海市2008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数的总和。根据报告数据,这57万人中有19%来自上海,也就是说2008年上海每新增5个就业岗位,其中一个就是淘宝店主。报告还显示,2008年淘宝创造的间接就业岗位超过了100万个,这百万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物流、金融、营销等网购相关产业。
当然,这当中好像也有点水分。因为所谓充分就业岗位,淘宝相关负责人的定义是这样:“根据每个行业利润率的不同,我们有一个复杂的计算公式。但是普遍来说,我们认为,在淘宝开店每月收入在1500-2000元就算创造了一个就业机会。”我相信,有关方面不一定会认同淘宝的算法。
白领是个模糊的概念,新增就业岗位也是个模糊的概念,那白领新增就业岗位是不是更模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