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城市,现代化中的失落与希冀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5-14 10:11:00

  有一位土耳其诗人说,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不会忘记的,一是母亲的面孔,一是城市的面孔。但如果城市的文脉发生断裂,它在人们心目中的面孔就会变得模糊,甚至因此而被遗忘。

  在近20年的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在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我们也感到了现代化带来的所谓失落,所以,城市建设,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成为知识界和建筑界及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

  文脉断裂

  ——城市越来越单调雷同

  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恐怕都有这种感觉,就是城市变得越来越雷同了,越来越单调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立交桥成了普适风景,而曾经熟悉的城市记忆、文化街区、生活环境正在消失。此外,城市变得越来越陌生。城市本质上是人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感,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的居住环境和城市环境之中,如果失去这些东西,人们会有无根的困惑。生活质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并非住房增加了几倍人们就一定更幸福。如果交通更拥挤,空气更浑浊,蓝天更稀缺,那么幸福感会受到制约。

  在近20年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受到危害最大的是那些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遗产。福州著名的清代建筑群三坊七巷,被开发成了商业街。前几年,舟山在旧城改造中,毁掉了有几百年历史的定海古城。在北京,戊戌维新重要的遗址粤东新馆,被众多专家认可的广渠门的曹雪芹故居,具有高度文化价值的美术馆后街22号院等,都因为拓宽街道而被拆毁。在上海,浦东高楼林立,但宋庆龄先生的出生地没能够保留下来,上海传统的面目几乎完全看不到了。

  中国城市的这种变化并不是从最近开始的,上世纪50年代,围绕着北京旧城的存废问题发生过一场非常著名的争论。梁思诚和陈占祥先生提出,把中央行政区建设在今天的公主坟一带,他们的方案被否定了,代之以在旧城内见缝插针、遍地开花式的建设,结果800年古都的几十座城楼和所有的城墙基本上被拆毁。不同的是,过去对传统的历史文化缺乏一种尊重和保护的态度;而现在,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是建立在完全商业化的机制上。

  高楼大厦

  ——对城市现代化的误读

  在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对现代化的一些误解,不仅流行于建设者和管理者中,也流行于大多数老百姓之中,而正是这些误解,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导致了城市命运的某种逆转。

  第一种误解就是把城市现代化误认为是高楼大厦、玻璃幕墙、车水马龙。实际上,这是城市建设的“香港模式”,不能跟现代化画等号。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城市,这并不是一个典型的面貌。

  火柴盒式的高层建筑是兴起于二战后的重建,伴随着当时流行的现代主义理论,如今,这种建筑形式已经被证明不太适于人居,它会造成阳光缺乏,影响老人和孩子出行和邻里关系等等,并且,管理成本和造价比较高。“9·11”更令人们对超高层建筑的安全性产生了担忧。所以,在大多数的国家,超高层的火柴盒建筑已经被禁止建设甚至正在陆续拆除。在我国,高楼大厦的竞赛仍然在加速。

  其次,城市建设中,城市发展和传统文化、传统风貌的保护常常被对立起来,甚至认为现代化就是破旧立新、推陈出新的过程。无疑,现代化包含推陈出新或者新陈代谢,但是这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过去的城市面貌、把历史文化遗产推倒重来,这种模式对于一个有丰厚的历史积淀的城市和文化街区是非常残酷的,也是不负责任的。以北京城为例。上世纪50年代初,北京有7000多条胡同,到80年代中期还有3800多条胡同,最近几年,在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胡同正在以每年600条的速度消失。

  但是,新陈代谢的观点仍然非常流行。有很多人过去住在破旧的四合院里面,深受其苦,他们认为现在要保护四合院、石库门的都是那些自己住在洋房里,生活条件优越,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人的需要”或者“民生第一”,这个价值肯定是应当确认的,但传统街区和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当代人的实际需要并不必然尖锐对立。在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历史文化名城,包括中国的平遥、周庄、丽江,这个问题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在旧城之外发展,这样新的和旧的都有自己存在和发展空间。另外,传统民居的内部设施是完全可以现代化的,只需要保护房屋的外貌和立面。这是通行的一种保护的模式,在欧洲,一些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建筑中仍然住着居民。

  其次,高速度的破旧立新、大拆大建的模式在中国社会的其它领域已经被摒弃了,但是在城市建设这个领域,这种方法仍然是当前最主要的模式。有人说“城市是一门时间的艺术”,又说“罗马不是在一天盖起来的”,企图把一个在千百年的社会变迁和人文历史的积淀中形成的城市面貌,在三五年的时间内脱胎换骨,按照当代人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把它定型化,这种想法是不明智的。

  再有就是我称为“走火入魔的城市美化运动”。这些年城市景观发生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出现了大量的无功能的建筑,比如巨大的草坪、巨大的景观大道等等。同时,“以洋为美”,把城市现代化误认为是国际化,欧陆风情、罗马廊柱、西洋雕塑随处可见。世界上没有一个名城是把模仿外国的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定位的,因为城市本身是在民族文化和自然历史环境中形成的,有它自己的特色。此外还有以假为美,建假古董、假花假景。在某一个北方城市甚至出现了冬季把枯黄的草坪喷绿的做法。

  如果现代化离自然越来越远,那么这个现代化是令人置疑的。

  城市理想

  ——以人为本而非以数字为本

  理想的城市或者城市的理想,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和现在的以数字为本、以形象为本、以交通和道路为本的建设理念是大不相同的。以城市广场为例,如果把居民不得进入的巨大的绿地改造成若干个足球场或者篮球场,那么它就是更适合人类生活的一种真实的环境。又比如道路,现在动辄把道路拓宽至六七十米,两边光秃秃的,这种大街是生硬、干旱和单调的,没有人情味的。相反,在上海的衡山路、淮海路可以看到符合人的尺度的、具有人间情怀的街道,两边的行道树可以互相交接,浓荫匝地。以交通为本、以道路为本这一论点包含了很多悖论,并不是道路越宽,交通就越便捷,解决交通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有新的思路。一个基本概念就是以发展公共交通为主,公共交通当中以发展轨道交通为主。

  其次,城市的建设应该是实用的、经济的、美观的和有文化的。当年林徽因提出,建筑的理想是实用、坚固、美观,这个概念到今天仍然很重要,因为它把实用放在第一位。现在很多富丽堂皇、巨大恢宏的建筑并不实用,北京的西客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人进去像进入迷宫一样,一个巨大的屋顶耗资8000万元更是缺乏实用价值。这种概念也渗透到民居设计中。现在最流行的就是大客厅,动辄三四十平米,但是这样一个豪华的居所却没有储藏室,这种设计就没有以人为本。

  美观是需要的,但美观应该体现文化。瓷砖贴面、蓝玻璃的豪宅遍布大江南北,有人说把瓷砖贴到外墙上,使这个建筑带有澡堂的味道,有损建筑的品位。另外,新的建筑或者说现代的建筑不应该是张牙舞爪、古怪新奇的,而应该是相互协调的,沉稳的,典雅的。但我们的每一个建筑都想要自我突出,造成了非常不协调的城市景观和一种轻浮、喧嚣、乖张的城市氛围。这是我们的新建筑和欧洲的建筑最大的区别所在。

  此外,中国的城市建设应该营造中国人的文化家园,而不是所谓麦当劳化的世界公园。中国建筑民族化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怎样在现代化中体现民族形式、民族风格,需要非常高的创造力。想要建设所谓中国的曼哈顿、中国的银座、中国的凡尔赛宫,这类追求是最没有出息的,用一位建筑学家的话说“是我们尚未根除的殖民主义的奴性的表现”。当然,追求民族形式并不意味着复古,也不意味着都是大屋顶。

  最后,城市建设要充分重视市民文化的建设,和营造城市的文化生态。城市的真正功能和魅力实际上在于营造一个不同人群的共同的文化空间、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形成一种共同文化。所以市民文化的发育是衡量现代城市的一个重要指标。应该强调社区和城市的有机性,就是在人和建筑、人和街道、人和社区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机的联系,这样,社会应该更多地参与建设过程,而不能认为那仅仅是房地产建设,仅仅是一个又一个楼盘。公众参与不仅仅是现代社会、现代城市催生活力的需要,也是现代性的一种表现。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我们的城市建设是见物不见人,只有宿舍而没有住宅,只有街道没有社区,只有居民而没有市民,忽略了城市文脉的灵魂所在。

  ( 作者为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 )

来源:xh.xhby.net   作者:杨东平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