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孙中山设计的西藏发展蓝图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5-15 10:06:00

  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一生致力于民主革命。在其革命生涯中,面对严峻的边疆形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倡导新三民主义,呼吁建立包括藏族在内的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反对帝国主义,认为这是解决西藏问题的根本之策。同时,他也拟定了在西藏地区修建铁路,开发农牧、矿产资源,进行移民垦荒的规划,以巩固国防,发展西藏地方经济。

  1899年12月22日,孙中山发表《支那现势地图》,在文中他提出在中国中部地区,以上海为起点,修建过江宁、到汉口、至成都的铁路线,“再向西经双流、新津、邛、名山、雅州、荥经、清溪、打箭炉、里塘、巴塘,出西藏”。孙中山提出在西藏修筑铁路的构想,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修路来巩固边防,抵御帝国主义对西藏的侵略。但是,清廷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行径加剧了边疆危机,促使孙中山立志革命,以救中国。此后孙中山长期流亡海内外,致力于反清斗争,无暇详细筹划边疆问题,直至民国成立以后,孙中山才又详细地设计了在西藏修筑铁路、发展经济的规划。

  近代以来,西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英国等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所以,孙中山认为发展西藏就必须首先修建铁路。铁路修通后,既可以巩固国防,又可以发展经济,开发资源。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强调军事实力是解决西藏问题的必要保障:“现在以国防不固,……英国在西藏进行。我国兵力若能保护边圉,断无此等事实。”指出了我国军队无力保疆卫土的事实。他认为,我国并非缺乏兵力保卫西藏,实因交通不便,以致不能及时运兵到西藏地区。“倘有铁道,则交通便利,可将内地之军队输于边疆,以保吾圉。如蒙古,如西藏,皆由兵力薄弱,以致外侮侵凌,是皆交通不便之故。”故孙中山主张政府应尽早修筑铁路,“实为目前唯一之急务,民国之生死存亡,系于此举”。他希望通过修筑铁路,达到巩固边防,维护国家统一的目的。

  基于这种考虑,孙中山于1912年间在众多场合反复陈述了修建铁路的重要性,并表示要专办全国铁路,争取10年时间修筑10万公里铁路线。1912年6月,他曾建议修筑3条全国铁路线,其中的南路铁道线“起点于南海、由广东而广西、贵州,走云南、四川间,通入西藏,绕至天山之南”。这条铁路线起于沿海城市,达于西部边陲,对于巩固西部边防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民国元年,蒙藏形势一度呈现危势,孙中山认为“蒙藏风云日亟一日,若不赶筑铁路,后患不堪设想”。建议政府专门修建一条由拉萨起,经过新疆,直达蒙古车臣汗,贯通蒙藏地区的铁路。再由拉萨筑一支线,“至四川成都,而与滇、蜀铁路相接,若此路一成,不唯蒙、藏交通上大有裨益,即军事上亦种种便利”。如果不将铁道修成,“则俄人必欲夺我之蒙古铁道路线。……英人必欲夺我之西藏铁道路线。……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孙中山呼吁在蒙藏地区修筑铁路,反映了他对边疆形势的高度重视和深深忧虑。不过,从西藏修建通往蒙古、四川地区的铁路,虽可巩固边防,但从当时的政治环境、国家实力以及技术条件看,是不可能实现的。

  孙中山非常重视民生建设,意图通过发展实业实现国家富强,发展西藏地方的经济,自也是其考虑的重要内容。在《实业计划》中,孙中山拟有在西藏地区修筑铁路,开发农牧矿产资源,移民垦荒的规划,期望能发展西藏地区的经济,密切藏族与内地人民的各方面联系,以利于西藏地方的稳定与繁荣。

  孙中山认为发展经济,当以交通为最重要。计划交通,又以铁路为先。对于西藏地方而言,也是如此。铁路在利于国防的同时,也是发展经济的首要条件。所以,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提出拟在全国修建中央、东北、西北、东南、西南、高原等铁路系统。修建通达西藏地区的铁路线主要是在高原铁路系统中,包括:拉萨—兰州线,拉萨—成都线,拉萨—大理车里线,拉萨—提郎宗线,拉萨—亚东线,拉萨—来吉雅令及其支线,拉萨—诺和线,拉萨—于阗线。所拟定的通往西藏地区的铁路线具体详细,与内地的铁路线连接,通往各沿海地市,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全国铁路网。边疆铁路线所经之地,皆是资源丰富之地,“如满洲、蒙古、西藏、新疆、青海等处,皆物产殷富之区,徒以交通未便,运转不灵,事业难以振兴”。高原铁路系统可以开发西藏地区的矿产,因西藏地区蕴含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中国人则目西藏为西方宝藏,盖因除金产丰富外,尚有他种金属,黄铜尤其特产”,故可以重点开发黄金、铜等矿产,必将对国家经济发展有利。但孙中山也认识到西藏地处高原,自然条件恶劣,铁路修建起来工程繁难,耗资巨大,只有待其他铁路线完成后,才能修筑,所以,西藏地区的矿产可以留待最后开发。

  在西藏修筑铁路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便于移民垦荒。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拟有“移民于东三省、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的规划,为了便于移民事业的进行,孙中山建议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指导移民,“以特惠移民,而普利全国”。他设想土地由国家收买,设为农庄,长期贷给移民。移民之初,所需的资本、种子、器具、屋宇应由国家供给,“依实在所费本钱,现款取偿,或分年摊还”。待一个地区的移民人口达到一定数量时,可以授以自治权,并对移民进行民主政治精神的训练,使其能经营个人事业。

  孙中山的上述设想为部分西藏上层人士所了解,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1929年1月,第九世班禅大师驻京办事处正式成立,并发表宣言:“且藏、康、青海,地广人稀,芸畴万里,蕴藏丰富,若依中山先生之实业计划,则大有裨于国计民生。”宣言表示赞同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并呼吁国人不仅要注重珠江、长江、黄河流域的开发,也要重视对西藏等边疆地区的开发。这说明,孙中山开发西藏、建设西藏的主张有重大的影响力,已经引起了包括藏族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关注。

  此外,在西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是建设西藏的一项重要内容。民国刚一成立,孙中山就强调教育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提出对待落后的地区,要帮助他们发展教育。1912年4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对《中华民族大同请拨款创设蒙、回、藏师范学校》呈文批示:“中华民国既合五大民族而成,自应施以同等教育。蒙回藏语文各异尤应首先养成师资。”以后,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皆对此有所实施,创办蒙藏学校,培养藏族人才就是一例。当然,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在西藏地方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以及进行经济建设,是难以实现的。孙中山晚年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在国民党一大上宣布的反帝反军阀的奋斗目标,在实际上已指出了解决西藏问题的根本之策。也就是说,只有实现国家的独立统一,西藏地方的稳定以及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才能得到根本的保证。今天的事实证明,孙中山关于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西藏地方经济文化事业,修筑通往西藏的铁路,增强藏族同胞自治能力的主张,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正在变成现实。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张双志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