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发展论坛
“化危为机”是我们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理想前景。江苏要坚持“两个率先”,理应在“化危为机”中走在前面。这是一篇需要在运用科学统筹的思维和方法上下深功夫才能做好的大文章。要打开全球视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境界,既立足于应急,更着眼于长远,审时度势,看清其“危”,找准其“机”,化解其“危”,赢得其“机”。
“化危为机”,是我们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理想前景,江苏要坚持“两个率先”,理应在“化危为机”中走在前面。这不仅是以江苏的经济增幅回升、实现“率先复苏”,为全国今年“保8”作出贡献;而且是以江苏的科学发展上水平,为金融危机后可持续的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打基础、蓄后劲。这一步走好了,那就意味着:江苏接受金融危机冲击的警示,发扬敢为人先的传统,以谋建能经得起外部冲击力的“江苏模式”的创新之举,为我国开拓有中国特色的“以内需增长为主的大国模式”作贡献走在前面。
当然,“化危为机”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个中自有科学之道,对此略陈浅见。
危机冲击,危在哪儿
化“危”为“机”,必须加深对金融危机下我国面临困境的认识,先弄清“危”在哪儿。
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经济环境急剧变化,使我国经济增大了运行困难,招致经济增速下滑。尽管目前已呈现回暖迹象,但国际金融危机尚在蔓延和深化,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世界经济将经历一段低迷和调整时期,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面临严峻困境,中央早就坚决作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决策部署,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列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我们面临的困境还表现在另一方面,这就是我们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在30年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条件下,我国从沿海发达地区到中西部地区近些年来都在践行科学发展观,转换传统的“快”字当头、总量取胜的发展思路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化解以往经济长期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深层矛盾,以创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方向,走上调整和转型的历史阶段。正是这个当口,在我国自身经济的内在矛盾还远没有化解之时,遭遇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和挑战,使我们备受内外矛盾交叉的压力,致使我国长期积累的内在矛盾进一步显现,加深了当前困境的严峻性和复杂性。
面向全球,心系本土,立足“应急”,着眼“长远”,不难认清:今天中国经济面临的困境不是单纯缘自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时也与国内经济发展内在矛盾相关,是这两者共同起着作用的结果。不从内外矛盾交叉中看清当前困境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不能科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外来冲击,就会被搞乱我们转型调整的方向,干扰我们走向科学发展新路的步子,这乃是更大危险性之所在。只有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才会既坚决执行保增长的首要任务,更讲究实现保增长的科学之道;才会既力求在危机中下滑的经济增幅的回升,更谋划在危机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把保增长和推进发展的转型升级结合起来。
“机”有种种,何者为本
“福兮祸所伏”。金融危机的这场冲击中,客观蕴藏着机遇,问题在于善于从“危”中寻“机”。
“危”中寻“机”,要有胸怀全局、合乎科学的“得失观”。单纯以经济总量增幅高低论成败者,在一听到中央出台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必然会把争得大额投资、大型项目视为最佳机遇,对照科学发展观,不足为法。我们要寻找合乎中央提出保增长战略决策要求的发展机遇,例如:国内来说,国家出台许多新政策、新措施,这是地方用好用足这些政策、措施,开拓、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机遇;对外而言,深陷金融危机的西方发达国家,急于摆脱实体经济的发展困境,已有向我们出售高端技术、先进设备的意向,这是我们借助国外先进技术装备调优产业产品结构的机遇。但是,这些都还没有抓住“化危为机”涵义的根本。金融危机的冲击给我们发展带来困难,这个过程也正是使我们从自身经济内在矛盾的进一步显现中更加看清传统发展模式之弊的过程,它从反面警示我们:按传统发展思路、传统发展模式行事发展起来的企业和产业在金融海啸中最缺乏“抗震力”,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已越来越显得难以为继,这不能不促使我们把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统一起来,增强对经济调整转型的迫切感和责任感。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危机正好带来一种倒逼机制,逼迫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加紧开拓发展新思路、转换发展新模式,在经济转型发展中大大提升我们的国际竞争力——这正是借金融危机带来的倒逼机制,让我们经济来一个“华丽转身”的好机遇。
很明显,抓住这样机遇的化“危”为“机”,将赢得把解近忧与谋长远统一起来的最佳效应,其意义就不是局限于一个方面、一个领域的一时发展的机遇所能比拟的了。从这样的思想境界看问题,才能从中国经济和国际经济两个大局的联系上,提升我们内外统筹、远近兼顾的科学发展理念,增强我们从危机之下赢得经济转机的信心,从而做到: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中既保得当前增长又增强了发展后劲。地处对外开放前沿、外向度较高的苏锡常地区,在金融危机中首当其冲,在转型调整上经受着倒逼加紧的更大压力,因而感受也特深,他们变压力为动力,借倒逼为助力,在破除自身缺陷的过程中乘势向优化发展转型升级,领先行动,已初有示范效应,当可给人以启迪。
促进转化,贵在统筹
经济转型,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涵义。在现阶段,以个人理解,经济转型应是指在科学发展观导向下,紧密环绕破解发展中的内在矛盾,调整和转换经济发展模式,大幅度提升科学发展水平的过程。大体说来,就是要以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关键,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扩大内需与对外开放相互协调、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等方面,大大提升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水平。这是一个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中间,任何一步,任何一着,彼此关联,环环相扣,都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孤立进行所能奏效的。所以,就得靠地方政府善于在化“危”为“机”的科学思路下,精心布局,统筹推进,方克有成。
不仅要在发展路径上、工作部署上统筹布局,而且还要把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力量组织协调起来,切实做到操作层面上各项实际举措的互动协调实施,形成推进化“危”为“机”的“组合拳”。因此,还得着力推进深化改革,克服各种体制机制阻障,包括加快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转变行政手段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解决好政府行政推动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这又涉及到必须在化“危”为“机”中加强转型发展与深化改革的统筹协调。
理念创新,科学应对
由上可见:在当前内外交困的复杂环境下,要争取化“危”为“机”,倒逼经济转型发展,对各级干部来说,乃是在发展理念的再创新和应对内外矛盾、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再提升上所面临的一场新的考验。
客观而论,苏锡常等一些先发地区经济发展走在前面,粗放增长负面效应积累起来的矛盾暴露在先,在科学发展观的导向下,发展理念相对超前转换,已经看清传统发展方式到今天确已难以为继,在当前金融危机压力下,已在借势推进转型发展。即便如此,在谋求实现化“危”为“机”的过程中,发展理念也还有待于再创新。而在经济后发的有些地区,本来对转变发展方式还没有从全局意义上很好理解和接受,有些干部用后发地区急于发展为理由自我原谅,以“因地制宜”为借口,希望对那里降低转变发展方式的衡量标准,在当前“保增长”的浓厚氛围下,如果改变不了这种“特殊论”的心态,那就很难摆正首要任务与科学之道的位置,也就势难做到在统筹应对内外矛盾下去化“危”为“机”。
举例而言,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压力,如果把解近忧与谋长远对立起来,为了保增长就必然顾不上坚持转变发展方式的方向,而只会满足于恢复“两位数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如果不从根本上否定GDP至上的传统理念和粗放经济增长的惯性思维,就不会对保增长与调结构、转模式统筹考虑,很可能会不知不觉重走投资驱动型的老路,使保增长偏向于“保基建”;如果不从内外统筹的科学观念上摆正扩内需与拓外需的互动关系,就不会从思想深处真正看重扩大内需的方针,仍然会单纯以稳住外需、稳住外资看作“复苏”的最大亮点,而放松用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努力。
发展理念的再创新,呼唤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再深化。需要结合经济发展中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要联系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寻求化“危”为“机”的典型实例,从外来挑战的严峻事实中深化、再深化对破解自身经济内在矛盾的认识,让发展理念创新,再创新!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省经济学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