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发生至今已有近两年的时间,国内外探讨风暴起因与应对的文章已很多。在此要说的是这场风暴过后将出现一些什么情况,应做怎样的准备。笔者认为可能出现这样的情景: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也就是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等世界主要货币将升值,同时在金融风暴过后中国会出现通货膨胀,人民币在国内购买力降低,也就是对内贬值。根据这个估计,我提出了一些相应对策。
人民币对外将进一步升值
金融风暴爆发后,各国为恢复经济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最主要是加大财政投入。如美国前布什政府拿了7500亿美元,奥巴马上台后又批准7870亿美元救市。任何措施都会有副作用,采取这些措施后即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但沉重的财政负担不仅没有解决,而且会越来越重。
据《货币战争》一书作者宋鸿兵先生介绍:美国国债、地方政府债务、企业债、金融债、私人债务总规模已达53万亿美元,除此之外,还积累了数目庞大的政府隐性债务102万亿美元(社保基金隐性负债13.6万亿美元,医疗保险隐性负债85.6万亿美元,联邦雇员隐性负债达4万亿美元,政府医保隐性负债达2.7万亿美元),如果把美国全民负债与政府隐性负债相加,总额高达155万亿美元。可美国GDP仅有14万亿多美元,总负债等于十年多的GDP,这无疑是悬在美国头上的巨大无比的债务堰塞湖。
眼下奥巴马政府并没有多余的财力,预算赤字已达1.2万亿美元,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发国债,可是市场没有足够的美元现金来接巨大的美国国债增发量,全世界的外汇储备加在一起约为7.6万亿美元,而且不完全是现金,大部分已经买成资产,已无法动用。如果美国国债不能顺利发行,没人买或者买的人不够,美联储只好直接用美联储支票去换美国政府国债,相当于大规模增发货币。钞票发行多了,流通增加,货币必然要贬值。这样对美国来讲也是一举两得,一方面可以相应减轻政府国内外债务负担,让外国持有的美国债权贬值。另一方面又可刺激其产品的出口,向其他国家转嫁经济危机。金融风暴过去之后出现美元贬值,对美国出口虽有帮助,但国内日常消费品进口的状况仍无法改变,美元贬值导致进口的物品涨价,进而引发新的通货膨胀。
欧元区、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虽有所差别,但为对付金融风暴、刺激经济,政府投入也不少。而且目前各国财政都是赤字,再加大财政投入,解决的办法也是增加本国货币发行,其货币相应也会发生贬值。
金融风暴以来,中国也遭遇到不少困难,为刺激经济政府增加投资4万亿元(也许还要更多),加上地方政府配套投入总投入可能超过20万亿元。但是近些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在实体经济方面已具有扎实而稳定的基础,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2008年财政收入达61300亿元,拥有相对较雄厚的财政实力。即使2009年度预算财政赤字增至9500亿元,相应比美国和其他欧元区国家还是要好。中国虚拟经济比欧美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少,人民币还没有完全放开,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少,受损害程度相应低。国内主要银行比其他发达国家银行资产情况要好,经济发展拥有稳定且可依靠的金融体系的强大支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在世界的地位必定会越来越高。
货币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一百多年前大英帝国称霸世界,世界许多地方都是英国的殖民地,英镑为世界流通硬货币。后来美国强大起来,美元逐渐代替了英镑地位,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1973年发生第一次石油危机,美元与日元变成浮动汇率,此后日元逐步升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元与美元的汇率在一直固定在1美元兑360 日元),1985年发生第二次石油危机,日元与美元的汇率又上升到1美元兑换240日元,1995年最高峰时1美元兑换日元降到80以下,近几年维持在1美元兑换100日元上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平均9.85%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3624.1亿元人民币,2008年上升到30万亿元人民币,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增加了80倍,在世界排名从15位提高到第3位。金融危机发生后,欧美的金融市场已经失去信誉,美元、欧元的所谓世界货币已被广泛地质疑。相反人民币与世界主要流通货币的汇价已升值不少,说明人民币是被全世界最看好的货币之一,它与世界主要流通货币的汇率将会继续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