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坛2009”昨天在复旦大学开幕,上海市市长韩正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韩正市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举办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将会是各国共同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契机,上海世博会将有望引领世界经济走出萧条。(5月12日《新闻晨报》)
笔者看来,韩正市长此番所言,不是夸夸其谈,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言之有理有据。
其一,从历史上看,世博会对于整个世界经济有很强的推动力,多次扮演着引领世界经济走出萧条的重要角色。典型的例子是,在世界经济 “大萧条”阴影下举办的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把主题确定为“一个世纪的进步”,探讨如何应对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当时的盛会吸引了将近2300万人次与会,直接和间接地向当时美国提供了近10万个就业机会,极大地鼓舞了人们战胜危机的勇气与信心,让世界各国人民看到了光明的未来。
机遇,对于上海世博同样存在。有关专家直言,上海世博会的经济拉动效应首先体现在投资、消费、文化“三驾马车”上。世博园区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要建造230万平方米建筑,基础建设总投资达180亿元,大规模建设会拉动就业的增长,对上海服务业发展是一个非常大的机遇。本届世博会预计有7000万人次到访,除了来看世博,很可能要在上海及长三角其他城市逗留,海外游客也会借此到更远的中国名胜古迹游玩,消费潜能无可估量。
其二,国际经验表明,世博会的举办不仅能大大提升举办国和承办城市的国际知名度,而且会对其周边区域的功能结构、产业结构、就业机会、空间结构、城市形象及城市功能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促成区域内城市的合作交流和一体化进程。例如,1970年大阪世博会有效地带动了日本关西都市圈的形成;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的举办极大地促进了西班牙南部地区的迅速崛起;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带动了下萨克州经济的复苏。类似机遇,对于上海世博会也同样存在。
其三,世博会是全球最高层次的科技博览会,也是当今世界人类创意的最大盛会,将展示众多高新科技成果。近150年来,世界上不少最新的科技、理念、文化都始于世博会,例如,汽车、电视、电灯、电梯等重大发明都是在世博会上首次亮相的。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上海世博会举办中和举办之后,许多“亮点”将加快成果产业化,让创新成果广泛传播、应用,使科技世博的“亮点”最终能为城市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其四,全球盛会对举办地经济促进是一方面,更深远的作用在于促进观念变革,进而从经济、文化、社会等多层面植入到科学发展实践中。诚如上海世博会执委会执行主任万季飞所说,举办世博会的意义,首先是国家意义,其次是经济意义、科技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举办世博会将带来文化思想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发展,最终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其五,另一项无形拉动,则是对信心的拉动。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关键的是全民信心。毋庸置疑,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上海世博会,在拉动中国发展、向世界传递中国信心的同时,亦为各国共同研究应对危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提供绝佳平台和带来重大契机,成为拉动各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力,对于提振信心,推进世界各国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与合作,应对经济危机,促进可持续发展,助推世界尽早走出金融危机阴霾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