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先行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有限的预警作用,对我国构建先行指标体系提供了很多启示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末,美国就建立了经济先行指标体系,此后不断加以完善,用于预测经济走势。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为这些先行指标的预警提供了一个检验机会。笔者分析发现,美国先行指标体系对经济衰退起到了一定的预警作用,但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预示作用不强。由于指标体系本身和危机传导等因素影响,在10个先行指标中,只有两个金融指标对危机表现出较强的先行性。
美国先行指标体系及判定法则
从1938年至今,美国先行指标体系共经过了六次较大的调整,目前该体系共包括10个指标,分别是:制造业平均每周工作小时数、平均每周对失业保险的初次申请、制造业消费品和原材料的新订单、延缓到货扩展指数、非国防资本品的制造业新订单、新的私人建房建筑许可、标准普尔500指数、货币供应量M2、息差(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联邦基金利率的差额)和消费者预期指数。
在使用先行指标预测未来经济走势时,要把这10个指标编制成合成指数和扩散指数,得到较为平稳的综合指标序列。其中,合成指数用以描述经济整体变动的情况,而扩散指数则用来描述经济运行中各指标构成的变化,两种指数相结合可以对经济未来走势进行判断。目前常用的先行指标判断经济衰退的法则有两种,分别是“拇指法则”和“三D法则”。
“拇指法则”(rules of thumb)则提供了用合成指数判断经济运动方向和短期识别衰退风险的简易方法。根据历史经验,先行指标连续三个月下降与整体经济下滑有关,因此通常把连续三个月先行指标的下降作为预示经济衰退的信号。
“三D”指的是持续的时间(duration)、幅度(depth)以及扩散度(diffusion),“三D法则”即指连续多个月份先行指标下降、指标下降幅度较大且较多构成指标同时下降时,即可作为预示经济衰退的信号。其法则可以表述为:先行指标6个月合成指数下降1%~2%,同时扩散指数小于50;或先行指标6个月合成指数折年率下降大于3.5%,同时扩散指数小于50。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经济形势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不能武断地使用“拇指法则”或“三D法则”预测经济波动情况,而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指标,并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加以判断。
先行指标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先行指标对经济衰退有一定预警作用
根据“拇指法则”,先行指标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预示了经济衰退。图1所示是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美国先行指标合成指数走势图(1996=100)。2006年初至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先行指标围绕138线上下波动,并呈现小幅下降趋势。其中2006年4月至8月先行指标连续5个月下降,符合“拇指法则”预测衰退的标准,下降首月距2007年8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提前了16个月(本文以贝尔斯登旗下的两只套利基金倒闭为标志,将2007年8月作为本次危机开始的时间),符合美国经济评议会(TCB)先行指标通常领先8~20个月预测衰退的经验,比较准确地预警了经济衰退。
然而,如果采用“三D法则”,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无法判断美国经济有下行风险。图2所示是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美国先行指标6个月合成指数和扩散指数变动趋势图。2006年4月前,6个月合成指数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06年5月合成指数开始下降,初期的两个月仅为小幅下降(降幅分别为0.1%和0.3%),2006年7月到9月,合成指数下降幅度较为明显,分别为0.8%、0.7%和0.6%,但均不能达到下降1%~2%的水平,同时这三个月的扩散指数分别为50、55和55,也不满足“三D”法则扩散指数小于50的标准。此后的几个月直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合成指数逐渐恢复至小幅上涨,尽管2006年12月至2007年5月扩散指数均低于50,但仍不完全符合“三D法则”预测衰退的标准。
“拇指法则”和“三D法则”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对美国经济走势的判断出现了分歧,此时应结合美国国内外经济形势作出判断。2007年初,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已经浮出水面,当季美国GDP增长折年率仅为0.6%,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次贷风险进一步蔓延,并引起全球金融市场的大震荡。综合国内外经济走势以及“拇指法则”的判定,能够作出未来经济有下行风险的判断,即先行指标对经济衰退起到了一定的预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