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中国经济的未来与世界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6-02 14:08:00

  【内容摘要】2007年中国的名义GDP跃居世界第四位、进出口总额为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为世界第一位。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不过,最近5年的经济发展才是这30年中最快的。2001年中国的GDP为日本的1/3,而2007年已达到3/4。今后,如果中国经济继续保持9%左右的增长率,人民币继续升值的话,那么,中国将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这将不是日本一直以来的默然和想象的2020年,而是几年以后的事情。

  【关 键 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世界经济

  2007年中国的名义GDP跃居世界第四位、进出口总额为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为世界第一位。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不过,最近5年的经济发展才是这30年中最快的。2001年中国的GDP为日本的1/3,而2007年已达到3/4。今后,如果中国经济继续保持9%左右的增长率,人民币继续升值的话,那么,中国将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这将不是日本一直以来的默然和想象的2020年,而是几年以后的事情。

  一、中国经济的问题

  中国经济在这5年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改革开放30年给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贫富差距、地区发展差异、环境破坏、社会不公正、国民不满等批判中国改革开放是错误的言论和势力开始在中国出现。当今的胡锦涛与温家宝政府一方面强调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另一方面提出5个统筹,高举和谐社会的理念来批判上述批评意见。的确,中国目前的这种错误是长期的粗放型与单一发展路线的结果,批判并不是对症疗法,探索和改变发展模式才是真正消除这种批评的根本。

  1.发展模式的转变

  高速发展的经济导致中国经济社会的急速变化,其中象征之一便是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完全雇佣。中国一直强调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解决是一个头疼的问题,然而,2006年至2007年的调查却发现,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说法并不正确。基于此,一些研究者认为2009年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将达到均衡状态。一直以来,中国的低工资和优良的劳动力是吸引外资的重要口号,但近两三年这种状况却发生了改变,在广东就出现招工困难的情况,最近,全国的工资持续上升。不注重成本、只顾增加劳动投入、重视产出的发展中国家增长模式已经结束,今后中国面临向注重生产率的更高发展模式转变。

  不仅中国如此,世界大多国家都经历了上述发展道路,以东亚为例,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迎来了转折点,此后实现了工资上升、收入增加的高速增长时代,同时出现了被称为“一亿中流”的国民意识和社会的变化。之后,韩国和台湾也迎来了被称为腾飞的社会与政治变化。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独特政治形态国家里,经济的发展决不只是经济社会的变化,更重要的结果是国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开始关注10年前难以想象到的舆论和媒体动向。如果排除国民对政治的敏感,那么,对政治的批判将和以前一样不复存在。40岁以上人们的价值观和20岁左右的人们的价值观完全不一样。之前人们难以考虑的农民和弱者的人权问题已经被作为社会问题开始受到重视。经济的高速增长正引起中国国内的变化。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以产品的成本低廉而被称为世界工厂,但最近主导改革开放的政府和学界对改革开放的负面影响,提出外部成本的内部化观点,即说中国产品成本低廉是以社会成本的高昂为代价的。胡锦涛政权想要建立的和谐社会的深层原因即是此。为此,中国方面的政策发生了改变。1)改变地方政府领导人的发展观,GDP的增长不再是考核地方领导人政绩的惟一标准,社会、民生的稳定和环境保护被纳入其中。2)打破二元制社会结构,削弱将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区别对待的户籍制度的束缚,针对农民的社会保障正在进行。3)改变产业结构,扩大第三产业的比重。改变放手外资进入的政策,取消外资的优惠税率政策,鼓励对外投资。4)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变过去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的经济发展道路,将环境成本反映到经济发展中,追求减少公害、节省能源的经济结构。

  2.人民币升值

  中国经济维持高速增长与人民币的汇率过低有很大关联,海外对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和外国在华投资成本过于低廉而多有批评,反对这种人民币汇率走低的政策。但对中国经济影响最大的是这种走低的汇率政策导致中国成为美元买入市场并维持低利率投资政策,这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中国政府面临过剩投资和资产泡沫的苦恼,从2007年后半期的物价上涨的速度就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在信贷方面进行了更多的限制,但收效甚微,中国政府终于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是人民币的汇率问题,因此,加快了对美元的调整速度,这对中国出口业造成很大影响,对于未来中国经济而言,人民币的汇率调整将是一个新的挑战。

来源:人民网   作者:[日]津上俊哉/文张利军/编译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