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江苏省省直管县可以分三步走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6-02 14:31:00

  “省直管县”体制是指: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目前的“省——市——县”三级体制转变为“省——市、县”二级体制,对县的管理由现在的“省管市——市领导县”模式变为由省替代市,实行“省直管县”模式,其内容包括人事、财政、计划、项目审批等原由市管理的所有方面。实现市、县分治是实行省直管县改革的目标。

  20多年的实践证明,市领导县体制在做大做强地级市、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卓有成效。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尤其是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壮大,原先设立市领导县体制的基础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领导县”体制所对应的行政管理手段和它所承载的行政关系,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依据。相反该体制下的市县矛盾已经成为行政区划管理中的突出矛盾。尤其在经济发达的江苏省,市领导县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一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化条件下,市领导县体制阻碍了社会经济资源的自然合理流动和配置;二是中心城市对县域的带动作用减弱,城乡发展中的矛盾日益加剧;三是市利用行政权力,集中县级财力进行市区建设,削弱了县域发展能力;四是增加了管理层次,降低了行政效率。

  进入新世纪,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新思路,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县域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江苏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关键。而重城轻乡的“市领导县”体制抑制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因而,以释放县域经济活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被历史地提上议事日程。

  实行省直管县改革的主要目的,一是要从行政管理体制上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新农村建设创造更为有利的体制条件;二是通过支持加快县级城市的发展,创新江苏城市化的新模式;三是挖掘江苏经济发展的潜力,为江苏经济的新飞跃寻找新的支撑点。同时,也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创造条件。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地理、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认真对待,科学运作。从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出发,应采取“试点——县域扩权——行政区划调整——市、县(市)分治”稳步推进的改革之路。具体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

  有两种试点方案。

  第一种是一步到位式的整体试点方案,即县级的人事、计划、财政、项目审批等全方位与省辖市脱钩,由省直管。又有两种选择:一是在苏南、苏北各选一个县(市)进行省直管县试点。建议将常熟市、沭阳县作为省直管县的试点单位。常熟市上世纪50年代就曾经为省辖市(1954年11月?1958年4月),现在又是唯一已经实行财政省直管的县级市,有较好的省直管基础。沭阳县人口175.88万,土地面积2298平方公里,是江苏省最大的县,多年来一直是江苏省各项改革的试验地。而且这两个县(市)对实行省直管县的热情较高。二是在苏南、苏北各选择一个市进行试点。建议将无锡市、宿迁市作为试点市。首先这两市管辖的县(市)少,无锡市只管辖江阴和宜兴两县,宿迁市管辖泗阳县、沭阳县和泗洪县。其次,宿迁市的市区经济实力很弱,本就没有带动县发展的能力。宿迁市率先进行省直管县,也是为宿迁市解除带动县发展的压力,也尽早消除宿迁市市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激烈的市县矛盾。

  第二种是分步到位全面推进式试点方案,即在全省范围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此种方案也与国家财政部的要求相一致。目前兄弟省的省直管县改革大都首先从财政体制开始。全国有11个省份在全省范围内实行了“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应该说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对于减少中间截留、扩大县域财权具有重要作用。但限于我国国情,在人事权仍然掌握在地级市的情况下,这种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实行起来必然大打折扣。当前的行政管理采取的是省管市、市领导县,而财政实行省管县后,无形中越过了市级,即市级对县市没有了财政管理权,也即没有了市管理县的利益回报,影响了市对县的其他方面的管理,增加了县级部门到地级市相关部门的办事难度。一些人还担心,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单项改革,对县而言,由原来的一个“婆婆”(地级市)变成两个“婆婆”(省与市),增加县(市)的工作难度。为此,多数人主张,对于条件比较成熟的县(市),实行省直管县行政体制改革,应一步到位,则在人权、事权、财权、审批权等各个领域全面实行省直管县,县与地级市在行政管理上脱钩,市与县分治。

来源:人民网   作者:徐元明 刘远 周春芳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