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正在对世界经济带来沉重打击。今年全球经济总量将缩减1%—2%,出现60年来最严峻的局面。金融危机考验着各国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考验着人类的智慧。从对危机产生根源的反思和寻求化解危机的对策中,我们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再认识,从而有助于在理论和实践上更好地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一、放任市场行为是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重要根源之一
这次危机在美国产生,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应当追溯到30年前,即上世纪80年代初里根政府上台,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美国吸取30年代大危机教训制定的一些限制不良市场行为的法律,这时已被逐个废除掉了。例如,针对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爆发的原因,美国制定法律,设置银行与股市之间的防火墙,防止银行资金流入股市,以避免因上市企业倒闭引发银行破产,进而导致整个经济的崩溃。但到了80年代,一些金融投机者认为这样的法律妨碍他们从金融市场大把捞钱,鼓动议会把这样的法律取消了。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泛滥,包括房地产次贷和金融泡沫的积聚,美国经济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和政府部门管理人员也早有察觉,认为迟早会出大问题。但对金融衍生产品进行监管的法律草案在议会总是通不过,原因是一些从事金融投机活动的企业把从金融市场赚取的巨额利润拿出一小部分收买了议员。据美国媒体透露,某公司每年用于院外游说的资金达9000万美元,另一公司用于院外游说的资金达7000万美元。面对持续膨胀的金融产品和无孔不入的金融投机活动,政府放弃了监管的责任。由于金融泡沫越聚越大,形成倒三角形的金融产品架构。作为底部的次贷约两万亿美元;普通房贷约12万亿美元;包括资产抵押债券(CDO)和信用违约掉期合同(CDS)在内的企业债约62万亿美元;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美国各大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衍生品达300万亿美元左右。这样头重脚轻的金融大厦建立在沙漠之上,怎能不崩塌呢?
美国政府利用全球基础货币发行国地位,滥发钞票,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支持了次贷的产生。长期实行贸易、财政双赤字政策,利用国外资金支持美国政府的高额支出和居民的超前消费,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信用评级机构作为中介组织,本应发挥行业自律功能,但由于丧失职业道德,与被评级的企业沆瀣一气,合谋行骗。信用等级被评为A+的雷曼兄弟公司竟轰然倒闭,证明美国金融业已自行推倒了最后一道安全保护墙。
抛开政治层面的原因不谈,单从金融产业和市场经济本身的运行规律来看,美国金融危机的产生已经证明:与政府相比,市场虽然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有许多作用是政府力不可及的,但市场有其盲目性,市场会产生失误,市场不是万能的,不完全具备自我修复功能。对于关系经济全局稳定的市场行为,必须置于政府的监管之下,按游戏规则办事。特别是作为全球重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的金融活动,关系着全球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理应接受代表各国共同利益的国际机构的监管,而不能我行我素。
应当看到,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发生后的一系列救助行动中,采取了超常规措施,包括把陷入困境而又关系社会稳定的金融机构收归国有,为困难的银行和企业注入资金,对新能源、医疗保障、教育等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对接受财政援助的企业高管的薪酬实行限制,都说明在强化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而最近采取的由美联储购买美国国债的行动,开启了美元贬值的闸门,这是典型的以邻为壑行为,目的是让所有持有美国国债和美元资产的国家为其金融危机埋单,哪还有什么市场规则可言!各国政府特别是利益攸关国家应联合起来,共同制止美国的这种行为,要求美国保证外国所持有的美元债券的安全,要求美国政府作出将美国国债市场价值与美元通胀率挂钩的承诺,这样做也有利于美国政府继续吸纳外国资金,帮助美国经济尽快走向复苏,达到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