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发展现代农业作出了全面部署。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三江源头,生态地位极其重要,发展现代农业有着特殊的情况和规律。对西宁市和海东地区农业的调研表明,发展壮大青海高原现代特色农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发展方向、生产方式、组织模式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实现创新。
坚持生态化的发展方向
世界农业发展经历了解决吃饭问题的传统农业阶段和追求经济效益的工业化农业阶段,开始进入更加注重生态效益的生态农业阶段。在农业发展中重视生态、关注生态、保护生态,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顺应世界农业发展潮流。对青海来说,生态是农业的最大优势,是发展高原现代特色农业的根本取向。青海是全国最重要的水源地,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地。青海的生态不仅关系青海的发展,而且关系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生态立省战略,强调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统一起来,实现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双赢”。
实施生态立省战略,一方面,必须全力保护生态环境。西宁市和海东地区所属的河湟地区有2000多年的农业开发史,生态环境压力一直很大。近年来,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工业污染等生态问题更加突出,因生态退化而产生的贫困问题日益显现。解决好生态问题,已经成为青海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任务。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的理念,把保护生态与农业开发、减贫扶贫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生态与农业良性互动,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应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环境污染治理投入机制,加大河湟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力度。全面开展清洁生产、绿色生产,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整合扶贫资金和项目,发展扶贫产业,加大综合扶贫开发力度。另一方面,应积极利用生态优势。青海高原气候凉爽,光照时间长,病虫害少,发展纯天然、绿色生态农产品的条件得天独厚。西宁市和海东地区的优质蚕豆、循化线椒、乐都长辣椒、紫皮大蒜等特色农产品,以优良的品质深受消费者喜爱。但目前青海的生态农产品开发层次比较低,营销推广理念落后,精深加工不足,培育青海高原生态农业品牌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应“举生态旗,打生态牌”,按照生态化的要求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和营销,在农业的各个环节融入生态的理念和要素,最大限度地做好生态文章,提升农产品的生态附加值,努力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绿色有机、安全健康的高原生态农产品品牌。当前,尤其需要建立和完善高原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检验和市场准入等制度,加强对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管,把好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和生态的管理关。
推广现代化的生产方式
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生产方式现代化。发展高原现代特色农业,必须对农业生产方式进行变革,推动传统小农生产向集约式社会化大生产转变。
从西宁市和海东地区的实践看,推动青海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应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主攻方向。西宁市和海东地区现有设施温棚90872栋,占全省温棚总数的80.9%;平均每栋温棚(0.5亩)年收入5000—15000元,是同等面积大田生产收入的15—50倍。设施农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耕地少并且地块小而分散、水利设施严重不足等制约,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青海设施农业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目前还存在布局分散、规模较小、投入不足、品种单一、加工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发展设施农业,一要靠园区引领。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科学规划和建设农业园区,使种植养殖和农畜产品加工相结合、生产休闲娱乐为一体,充分发挥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二要搞区域布局。按照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和要素构成,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三要抓专业生产。突出高原特色,培育主导产业,积极调整品种品质结构,抓好蔬菜、食用菌、特色果品等“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四要促产业延伸。以优势农业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扶持技术起点高、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水平,使广大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收益。
青海推广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重点要解决土地、科技、投入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的方向,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多种形式,推动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加强农业科技普及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致富本领。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健全农村科技推广网络,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加大资本投入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大力扶持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政府的投入为引导,吸引社会资本、多种生产经营主体特别是广大农户参与集约化经营,提升特色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层次。进一步深化支农强农投资体制改革,把各种支农强农项目资金整合起来集中使用,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
创新组织化的经营模式
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化大生产,它要求把农民组织到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各个利益环节中,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海东地区乐都县兴农农产品产销协会,就是一个通过利益联结方式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的典型。兴农协会是2001年由县供销社牵头,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原则组成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服务、民主管理、共同发展的农业专业服务组织。协会一方面对会员的农产品实行统一收购、统一品牌、统一加工、统一销售,获得较高的市场利润;另一方面采取生产服务、农资优惠、赢利分红、二次返利等措施,与会员分享联合生产、统一经营带来的好处。2008年,参加该协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比当地农民平均收入水平高出6000多元。协会与农民之间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不仅农民实现了增收,而且协会也在服务农民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这种双赢模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把农民组织起来的有效途径,值得推广。
以兴农协会为代表,青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呈现蓬勃发展势头。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60多个,拥有成员11万人,带动农户17万户,增强了农民联合抵御风险、保护自身利益的能力。但总体上看,“小、散、弱”、层次较低、规范化程度不高、带动农户能力不强仍是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普遍问题。应紧紧围绕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这个核心,进一步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一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入股农民到龙头企业就业、强化定单生产等多种形式,使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二是引导专业合作组织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认真贯彻落实合作社法,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突出特色、专业和分工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拓展合作领域、延长合作链条、扩大合作规模,以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三是提高农村经纪人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目前,青海有近1万名经纪人活跃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对于促进农产品销售、活跃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应进一步规范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特别是引导他们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形成共同致富的合力。
形成一体化的保障机制
发展高原现代特色农业,必须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整体推进的思路,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进一步健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体制机制,形成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体化保障机制。
形成一体化保障机制,当前应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城乡资源对接机制,大力推动城市资源投入“三农”。城市资源向农村流动的趋势,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是农业发展的新动向。这提示我们,应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等要素市场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的水平,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城镇化步伐,积极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发挥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二是建立一、二、三产业互动机制,推动农业向二产延伸、向三产拓展。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是基础性产业。近年来,青海在农业多功能开发上取得一定进展,观光休闲农业逐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始起步。应坚持工业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理念,进一步推动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特色优质高效种植业、养殖业产业基地,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和特色品牌,把农业发展与生物、生态、旅游、文化等新的产业形态有机结合起来,延长现代农业的产业链。三是建立政府、企业、农民联动机制,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更离不开广大农民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应更加注重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造就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积极发展种养殖业专业农户,培育从事农产品流通的经纪人及服务组织。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加大对大中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农林学生的助学力度,鼓励他们到农村去创业致富。从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鼓励和扶持农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
(作者为中共青海省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