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6月3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对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作出调整,剔除了79个十位商品编码,主要包括部分植物和轻工产品、金属化合物、石化产品、钢铁及有色金属产品等。据称,此举系“为落实国务院进一步稳定外需的要求”。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调整,在稳定外需方面能发挥多大作用,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又会造成哪些影响?
许小年认为,虽然从数量上看,对中国经济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其释放出的信号非常不好,那就是以牺牲增长的质量,来求得短期增长的数量,“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方法。”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贸易相关的政策频频变化,不断变化的政策环境,使企业的行为日益短期化。由于不知道未来政策会怎样,企业无法作长期打算,而升级换代、研发这些任务都需要长期打算的,变来变去的结果就是没有人做研发,没有人费心结构调整,没有人牵挂升级换代,大都是短期行为。结果是鼓励这些效率低的企业继续在低端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上经营,而不是利用市场竞争的力量,引导他们向高端转移,向有希望的产品转移,这种做法的实质就是保护落后、鼓励落后。
他认为,贸易调整最好的办法,就是政府要保持稳定的政策环境,让市场规律发生作用,“低端产品出不去了,就放弃低端产品,没必要调高出口退税率,提高只会让企业死守在低端产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