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抽象的评论与被指责的文学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6-12 10:19:00

  家乡文联拟编辑一本文学刊物,编辑约我写一篇文学评论。这本是件好事,我在出差的路上爽朗应允了约者的要求,可我答应下来之后却感到颇是一件麻烦的事情,随便拿一篇应付了事感觉辜负了故友的期待,再说我与学院批评多少还搭上点边,马虎了事必定贻笑大方。于是,我给外地一个文友出了一道题目,请他推几个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也算是一个人的排行榜吧,他爽快地推荐的两个人,加之我自己还有几个比较熟知的文友,算有了一个完整的作家群了。因为平时我缺少与他们的联系,于是就上网搜索他们的作品,搜索结果让我大失所望,我内定的作家作品网上很少,经典的几乎是空白,相反对地方文学怀有抱怨式和指责性的“报告”“盘点”评论却有不少。

  文学评论是一种立足文本的评鉴性文体,离开文本的批评是令人怀疑的。过去看有人把我的名字放在某一组人群或某一栏里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评者一定是道听途说来的,因为写评论文章的人根本就没有读过我的作品。所以对这样的褒扬我是看到了比看不到还难受。于是乎我就想这种概念性的概括表扬实在是没有意义,因为这是论者一厢情愿的善意臆想,多少有些武断或是不负责任,既缺乏公正又不加鉴别,与文学批评的独立性原则相差甚远。

  文学缺少经典文本自然谈不上做评论了,皮之不存,毛将焉存?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所以,在无经典文本的情况下,做文学评论实在是一件难事,这可能也是有人提及的将评论抽象化,以文化批评或是社会批评的面目蒙混人的理由。于是,争斗式谩骂和无理性的攻击占据了文学批评的上风。

  说实在话,抽象评论的裹挟只能产生两个结果,一是论者的自话自语,作者的我行我素,因为抽象的评论是不及物的,是个人式的“焦虑”,不具有公共性;二是不洁的文学生态压迫着有艺术细胞的文学后辈,外力会使他们产生远离文学“浑水”的想法,因为互相攻讦极易形成圈子和帮派,这与文学作为光辉的价值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我是受惠于家乡文学前辈指路的人,按理不应该说这些风凉话,事实是很多人忽视了抽象评论的话语压迫的危害,虽然很多人采取了不与之为忤的姿态,这样的消极思想同样是危害深重的,丧失了独立的判断力算不算模糊了文学的底线呢?特别是很多人还产生了消极抵触情绪,无视基本常识,放弃了难度写作,在低端自甘重复自己,尤其是对发生在身边的公共性问题丧失言说的能力,甚至成为某种庸俗势力的附庸。

  回顾那些从家乡走出去至今仍活跃在理论、评论界的大师级人物以及有一定建树的作家们,他们虽个性互异,互相之间甚至因政见不同或文化品质相异,平时少有往来,但有一个共性却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淡化出世人的视野,那就是艺术素养都比较高,大抵都受过正规高等教育并且出之名校。所以当有人抱怨家乡是沉积平原,地域先天就没有文化时,大家几乎默认了这样的判断。其实这话既对又不对,说对是因为没有传统文化积淀,只有耕作文明,市民文化严重缺失;说不对是因为文学是流动的,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我以为关键还是人为的因素,人有趋利避害的能力,人有起码的哲学思考,人当然还有一定的文化选择的能力,当这样主观因素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是有能力实现预期的文化价值的。所以可怕的先天血统论认同又成为一些作家不思进取的理由。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对家乡文学的未来是充满信心的,尽管这样的判断有些盲目乐观,但我坚信,随着区域经济文化的适度繁盛,市民精神的确立以及大学文学教育的重视,家乡的文学会以崭新的态势繁荣兴盛起来。

来源:《河北日报》   作者:吴长青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