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对农村干部出路的思考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6-17 10:36:00

  农村干部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作为农村改革和发展第一线的组织者,他们的工作能力大小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快慢、农民收入的增减。农村干部由于不属行政事业单位编制人员,更不在公务员序列之中,向上晋升空间受阻,往下福利待遇不高,“政治上进步无望、干好干坏一个样”,导致村干部岗位缺乏吸引力,很多土生土长的能人、优秀大学生都弃“村官”从商,使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缺乏活力。近几年来,斗门区积极探索在职农村干部的出路,一是选拔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到镇机关任中层以上干部;二是安排优秀村干部到镇机关企事业单位任职。最近,又公开选拔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担任镇领导干部和在优秀大学生村官中招录镇机关公务员,让广大农村干部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前景,增加了信心。

  一、农村干部的现状

  农村工作复杂多变、十分繁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经济发展、计划生育、治安维稳、社会保险、劳动就业、邻里纠纷、农田水利、社情民意统计、山地鱼塘承包等大小事情都由村干部去完成。农村干部是通过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出来的,村干部既是农村工作的领导人,同时也是农民,“上班是干部、下班是农民”,对农村问题比较清楚、比较熟悉,能直接听到村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能真实地反映老百姓的心声,同时他们能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让村民群众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他们大多数有敏锐的政治觉悟,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有较高的信誉威望,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目前,在农村活跃一大批与农村改革开放和小康社会建设、和谐乡村建设相适应,具有一定经济头脑、决策水平、技术才能、管理能力,能够在推动科学发展、构建社会和谐、带领群众致富的农村干部队伍。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的整体状况、价值取向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群众对农村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由于农村工作的局限性,部分村干部还存在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保障机制不完善、缺乏工作信心。由于村“两委”干部实行3年一选举,工作不稳定,收入无保障。“辛辛苦苦几十年,不当干部两头空”。村干部普遍感到经济上没实惠,政治上没奔头,工作上没出路,退休后无保障,思想上很彷徨,工作中存在短期行为,只顾眼前,不求长远,缺少开拓和发展意识,不敢涉足新领域,不愿接受新事物,不懂运用新科技,不想发展新产业;有的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不够大胆,不敢得罪人,怕下一届选举时群众不选自己。有的村干部存在“等、靠、要”思想,安于现状、墨守陈规、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个别干部甚至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二)年龄大、文化低,缺乏致富能力。由于村委会是群众自治组织,村干部没有任职年龄、学历的限制。农村干部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综合素质不高。有的村干部思想观念僵化、因循守旧、摆老资格、工作方式简单,带领村民发展经济的思路和办法不多,缺少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本领。有的村干部凭经验、凭资历做事,对涉农专业的科技、管理、信息咨询等方面不懂,不会推广应用新技术,不搞产业结构调整,难适应农村发展和实现小康目标的需要。

  (三)经济待遇差,缺乏后备队伍。村干部在工作中既要考虑本村经济的发展,又要考虑村民关系的协调;既要完成上级工作安排,又要落实村里计划措施;既要搞好村里工作,又要耕好农作养家糊口。他们工作任务繁重,收入低待遇差,导致大部分村里的年轻人都愿意外出打工,对担任村干部没有兴趣,后备干部缺乏,影响村干部队伍的发展。

  二、农村干部的出路对策

  “有为才有位”。农村干部是我国组织架构中最底层的工作人员,既没有国家公职人员的身份,也没有固定的工作岗位。他们既是干部,同时也是农民,他们的出路,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在农村干部中建立激励保障机制、提高待遇、选拔任用及实行专项招录乡镇公务员等,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干部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而且充分体现了对农村干部的关怀、爱护。既有利于把优秀的农村干部吸引到公务员队伍中来,又有利于增强农村干部岗位的吸收力,对鼓励更多优秀人才下基层,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从党和政府的角度来考虑

  1、要建立健全农村干部培训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要加大力度对农村干部进行教育培训,通过开展学历教育、常规工作培训、专项素质培训等,培养造就一支文化素质高、决策水平强,能带领村民致富奔康、推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新时期农村干部队伍。一要加强在职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江泽民同志说过:“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要紧紧围绕农村干部队伍的实际需要,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对农村干部进行教育培训。要大胆打破现有的干部培训模式,采取短期培训、外出学习、外派挂职、进修深造、合作办班、远程教育等形式,提高农村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文化层次和经营管理能力。二要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创新后备干部选拔培养方式,采取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短期培训与系统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要把政治思想觉悟较高、热心为群众办事、文化水平高、致富能力强的青年农民或企业家培养成村干部,同时,要建立起农村后备人才库,向农村输送优秀的人才,适应农村干部队伍的需要。

  2、要建立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关心基层干部,探索建立村(居)干部激励机制。”农村干部处于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第一线,是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关键环节,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农村干部作为勤劳致富的带头人,要稳定农村干部队伍,提高农村干部的收入待遇是关键。一要出台激励措施,提高待遇。从建立制度入手,建立农村干部最低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激励保障机制。要出台农村干部待遇的相关政策,明确待遇标准、对象范围、资金来源,从政策上改变农村干部待遇低、难落实的问题。二要多措并举筹集资金,确保稳定。各级财政部门要拨出专项资金转移到农村干部的工资,多渠道增加农村干部的收入,大力提高农村干部的福利待遇,使他们安心农村工作。

  3、要建立农村干部选拔晋升机制,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引导各类人才投身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中。要破除选聘录用的旧框框,打破行业和身分的界限,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把优秀农村干部选聘到公务员队伍、提拔到乡镇领导班子和选拔到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在制度机制方面为农村干部报考公务员创造条件,为广大优秀农村干部转化“身份”提供机会、开辟通道。一要建立正确的用人机制。要明确新时期选拔任用农村干部的新标准,建立评价农村干部政绩的新机制,营造一个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对优秀的农村干部要及时表彰提拔任用,对不称职的农村干部要及时批评教育、诫勉、罢免,从而形成一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生动活泼”的用人机制,引导农村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扎根基层,真抓实干,做一个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农村干部。二要建立农村干部直接录用为公务员机制。要营造良好的农村干部晋升环境,放宽农村干部考公务员的年龄和学历。大胆探索农村干部与招录公务员、农村党组织书记进入乡镇领导班子的选拔渠道,创新“农村干部—公务员—党政领导干部”的干部培养链。参照公务员录用办法,建立健全农村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重点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百分制考核,考核包括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年度考核结果可作为岗位调整、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考核工作由乡镇党委和县(市、区)组织、人事等部门负责,任职期满2-3年以上、考核得分60分以上的可直接录为公务员或者破格提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三要拓宽农村干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渠道。乡镇、县(市、区)行政企事业单位录用工作人员时,要安排一定比例定向招录农村干部,重点要从任职期满2-3年以上的大学生“村官”中招录。被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正式录用的,其在村任职工作时间可计算工龄、社会保险缴费年限。四要优先录用大学生“村官”。在县(市、区)、乡镇级机关公务员的录用过程中,把村(居)的工作经历作为必备条件,而且要求任职年限满2-3年以上。这样可以避免村(居)无人干事、无能力干事的尴尬,同时为今后的干部队伍打牢了坚实的群众感情基础。报考省、市级机关公务员考试时,对任职期满2-3年以上的大学生“村官”笔试成绩适当加分,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取大学生“村官”。

  (二)从农村干部自身的要求来看

  1、要参加各类培训教育,提高文化素质能力。要积极主动参加在职进修、自学考试、电大、远程教育、函授等各类学历教育和各种短期培训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提升文化层次,增强参与公务员等岗位的竞争能力。

  2、要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科学发展能力。要加强学习,学习党的十七大,学习党和国家对农业的现行方针政策,提高科学发展能力。要向实践学习,向老干部学习,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指导工作,提高业务素质和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要用创新精神和发展意识,大胆工作,扎实工作,千方百计增加村民收入,提高带领群众走共同致富能力。

  3、要有扎根农村的意识,提高服务群众能力。要有做好扎根农村的长远打算,工作中要耐心细致,敢作敢为敢负责任。毛主席说:“农村是广阔的天地。”要脚踏实地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发挥力量,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在工作中锻炼自己,在磨练中提高自身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诚心诚意为群众服务,提高为群众服务能力,切实为村民做好事、办实事。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