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政府绩效管理“江财模式”》一书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此书是在江宁区财政局6年探索的基础上,以绩效为导向,以管理为载体,系统阐述了绩效文化、绩效标准、绩效评价、绩效信息四体联动的“江财模式”。这使得单项的绩效元素聚合成完整的绩效系统,特点鲜明,战略理念超前,凸显时代聚集主题,切合时代发展脉搏。在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全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组织的项目鉴定会上,专家组一致认为,此研究项目具有较高推广价值,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推动当代中国政府改革和创新过程中,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和平台,具有积极的借鉴推广意义。
6月17日,政府绩效管理“江财模式”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对此书进行了研讨点评,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高度评价。
刘钰(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这本书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实践上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不可多得的科学研究成果。它以实践为基础,导入政府管理公共理论,它的构建体现了开放、兼容和系统性。这本书从理论上理清了几个关系:一是理清了政府绩效与部门绩效之间的关系;二是理清了绩效与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三是理清了绩与效之间的关系,是量度与效度的辩证统一。这本书能够把文化管理理念导入绩效管理系统,从关心人、理解人的角度出发,使全体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核心理念,充分调动全体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展现财政干部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服务形象。
廖进(省社科联副主席):
本书是在认真总结多年来的成功实践、精心研究前沿管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江宁财政局开展这样一种探索,其意义和价值不可低估。据我所知,目前在我国从事政府绩效研究和员工绩效研究都是浅层次的,西方国家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找到切入点,也就是从员工——部门——效能政府,而我国从事绩效研究,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江宁财政局居然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江财模式”,确实了不起,所以一定要放大看,它符合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要建设服务型、效能型政府这样一个重要论断。
王嵬(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提升政府执政效能,绩效管理就是以效能为目标,它顺应社会发展的转型,应对当前发展中的问题,解决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江财模式”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说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致的。
科学发展观强调又好又快,“江财模式”是以标准为基础,引入文化管理和科学评价,做到又好又快。现在政府机关规范化的东西比较多,但是有的地方不大科学,操作性不大强,落实起来往往不够到位,与标准化要求有差距。《政府绩效管理“江财模式”》这本书以标准为基础,符合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创新、求实,“江财模式”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的,它的成果固然重要,它的创新精神对南京市的发展很有启迪。创新能够打开前进道路上的突出口。“江财模式”虽然是一个单元,是一个组织,但创新体现得很突出,对促进城市创新发展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叶南客(南京市社科院院长、研究员):
这本书是工作﹢事业﹢实绩,它记录了江宁财政人扎实工作的步伐,反映了江宁财政事业的发展历程,诠释了江宁财政团队所取得的辉煌业绩。“江财模式”对党政机关实施绩效管理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对其他组织也有很强的借鉴作用。此著创造性的将绩效标准与绩效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一本理论性成果,它体现了科学、人文、全面、完美、卓越、实效,科学即体现科学发展观,通篇提到最多的是创新和发展,用科学方法、科学评价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就是科学发展观;人文即人文关怀,能够跳出财政工作,从人本理念的高度来关心员工,来筹划工作,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有机结合,作为一个政府部门,这么重视人文、这么重视社会科学的不多。全面,就是江宁财政局获得这么多荣誉,而且很全面,不光财政工作是全国先进,还兼顾党、团、工会、妇女组织,在全国都拿到了奖项,要素完整、系统,确实了不起,适合于推广。卓越,就是打造了一个卓越团队,江宁财政局之所以这么优秀,就是培育了一支优秀的团队,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是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完美,江宁财政把财政工作做到了极致,超越财政工作,注重统筹发展,注重素质提升,是南京的一面旗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为政府部门管理是做出贡献的,是一笔有形的资产。
王世谊(江苏省委党校教授):
这本学术专著给人以多方面的深刻启迪。其一,理念先进。该书从政府绩效管理模式构建的层面,探索了政府绩效管理江财模式的动力机制与实施途径,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独立见解。其二,框架结构比较科学。从考察“江财模式”的历史进程入手,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认真分析政府绩效管理江财模式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共性和不同时期的个性化特色。其三,眼界比较宽广。作者突破了传统理论研究的结构局限,采用科学发展观中“发展”的核心思想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和考察“江财模式”的发展过程,从而清晰地勾划出“江财模式”从单个项目建设到绩效文化、绩效标准、绩效评价、绩效信息“四体联动”及从传统财政管理到公共财政的发展变迁。
陈如(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我对“江财模式”的认识,概括起来就是“一二三四五”,即一条主线:科学发展观,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型管理方式,通篇贯穿着科学发展的思想;两个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江财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创新管理方式,推进文化管理,走向绩效管理;三个转向:效率转向绩效、数量转向质量、考核转向评价,这三个转向体现了规范、人本价值;四体联动:文化、标准、评价、信息四体有机联动,构成“江财模式”,这四体链接得很成功;五个和谐:人的身心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组织和谐,组织与社会和谐,人和自然和谐,“江财模式”把这五个和谐做到了极致,达到刚柔相济,实现了管理最高目标。
王云骏(南京大学政治学系主任、教授):
此著概括起来有“三性”:一是完整性。现在高端谈绩效评估,低端谈绩效评价。因为环境多变、形势多变,以绩效为核心,向管理要效益,这是大势所趋,但在中国还没有成形的东西。《政府绩效管理“江财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弥补了这个缺憾。二是创新性。江宁财政局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在不断的创新管理、创新实践,从个体到公共部门,再从公共部门到个体,进行流程再造和有效分析,从而提升整体素质,提高部门效能,很有创新性,值得借鉴。三是前瞻性。“江财模式”凸显了人本价值,创造性地把标准管理与文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绩效评价与人文关怀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许苏明(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该书是西方绩效理论在中国体制下比较好地结合运用,是把西方理论运用到中国实践比较成功的范例。绩效管理原本是西方的东西,对中国而言距离比较远,但是江宁区财政局开拓创新,大胆实践,不断摸索,形成了自己的绩效管理模式,这是很难得的。应该看到,“江财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绩效最核心的东西——平衡问题;“江财模式”解决了社会公众最关心的问题——用好纳税人的钱。
王少华(南京市人事局综合计划处处长、研究员):
绩效管理在我国是新生事物,在国外不过20多年时间,主要是针对系统中单位、个人、部门的管理活动,它不仅要看结果,还要看过程。绩效分为政府绩效(整体)、部门绩效(局部)、岗位绩效(个人)。“江财模式”属于部门绩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做得具体,做得很实,最大的功劳是借绩效将组织目标分解落实到岗位,再串连起来,不仅是有效的工具,同时能够提高组织系统执行力,体现理念、模式、思维方式的创新。而且从战略视角、大概念角度考虑过程,确实了不起。绩效管理投入大,产出也大,其收益比投入要高出3倍,这样的投入是值得的。“江财模式”,为我国绩效管理提供了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