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峰(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健康也是生产力本来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但是,近年来由于不少人对马克思的原著淡漠了,因而对这一主题感觉陌生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国家不承认健康是生产力,劳资关系十分紧张,罢工、武力反抗时有发生。二战后,西方国家为了维护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总结过去的教训,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劳资关系的经验,体会到了劳动者保持健康对拉动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劳动者健康与发展经济的关系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世界银行组织专家对战后40年世界经济发展进行测算得出的结论是,8%—10%的增长应归功于劳动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当前,在我国社会中,确实存在着对健康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的现象,误认为健康投入是一种不增值的“纯消费投入”,对提高国家GDP毫无关系,从而导致在处理发展经济与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的比例关系上欠妥的问题。譬如,我国人口的期望寿命从1978年的62.5岁提高到了2008年的73岁,提高了10.5岁,但人口的健康寿命增长却很缓慢,男性63岁,女性65岁。健康寿命增长缓慢的原因,一是国家在人民健康需求上投入少,医疗卫生设施欠账多;二是人民群众缺乏医疗卫生知识,有病不早治,使小病变大病,急病变慢病,慢性病人数有增无减,加重了国家和个人的经济负担。2008年我国人均GDP为22654.368元,人均住一次医院的费用为5058元。这就是说每增加一个健康的人,就等于减少5058元的医疗费支出。因此,发展经济和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的关系是成正比的,健康需求落后于经济发展或超过经济发展,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