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是指语言文字及文章的风格。官场文风主要是指行政活动中形成的各类公文的风格。公文中的文风问题是老问题,也是新问题。延安整风的三大任务之一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文风”,整顿后大有改观。这些年来,中央一再强调改进文风,也有成效。在政策宣传和理论研究,特别是在党政机关运行的各类公文中,好文章大量涌现。但公文中的不正文风仍是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疾。现实中,官场不良文风有多种表现形式,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有一个经典的描述:“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太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摸清不正文风症状,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是摆在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文风不正的严重危害
不良文风,窒息创新的思想,泯灭创造的灵魂,使公文传递政策信息、宣传教育、推进工作的功能萎缩失灵,进而影响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的力度,影响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降低和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文风不正影响党的执政形象。文风是学风的体现,是党风的折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文风,对形成良好政风和社会风气,有不小的影响。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文风不正,假、大、空盛行,不仅领导干部本人失信于民,也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以什么样的文风面对公众,不只是反映领导干部机关和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和对公众的态度问题,而且是严肃政治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群众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作风的整体评价,关系到党的形象。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只有树立良好的文风,同时又注重实干、务求实效,才能造福群众,赢得民心,我们党执政才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文风不正窒息改革创新。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自由的表达,难有活跃的思想;脱离实际、华而不实、言之无物的表达,必然制约思想的解放。遗憾的是,现如今,在行政活动中讲套话不讲真话、讲空话不讲实话、讲照本宣科的话不讲有感而发的话,已经是很多人的“话语逻辑”;一些地方的表达环境仍然是“讲真话”需倡导、“听真话”成负担、批评遭到排斥、说了错话不被宽容,照本宣科最安全,勇于表达“很危险”,因循守旧无成本,思想解放有代价。实践证明,良好的文风,有利于人们开动脑筋,解放思想,从而对思维模式产生强有力的冲击,新思想方能应运而生;不良的文风,说四平八稳的套话,讲滴水不漏的官话,写单调呆板的文章,观念更新、思想解放都将流于空谈。
文风不正贻害工作推进。公文中的假话、空话、大话、套话等,都是对现实情况的歪曲反映,使主观与客观相背离,不仅妨碍了上级领导机关对真实情况的了解和掌握,容易形成信息失真,造成决策失误,而且贻误解决问题的时机,使小矛盾变成大矛盾,小错酿成大祸。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和单位发生了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恶性事件,有许多就是掩盖问题的过程中埋下的祸根,就是在回避矛盾的情况下积累起来的,就是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出现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只有树立良好的文风,说实话,道实情,尊重客观规律,坚持求真务实,切实抓好工作落实,才是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从而保一方平安,富一方百姓。
文风不正疏远干群联系。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高高在上,颐指气使,我说你听,官话套话连篇,空话长话如注,“话不中听”,拒之于千里之外,必然疏远与群众之间的关系,甚至会激化与群众的矛盾。年长日久,干群之间的思想感情得不到沟通,群众落实上级政策的抵触情绪也就会随之增加。领导机关出台文件、领导干部在公共场面讲话,少一些官腔、套话,多说一些知心、贴心、交心的话,多说一些明理、鼓劲、励志的话,往往能够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这样,既有利于更好地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也有利于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