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鲁迅在今天的价值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7-21 10:32:00

  三年前,我的同事发给我一篇文章,据说是从网上下载的。文章的内容,现在记不起来了,只是从我的笔记中还能看出其中可能涉及到李敖先生批评鲁迅的话。反正,这篇读书笔记是缘自陈丹青先生的那篇文章。

  这是近来读到的关于鲁迅的最好的文章之一。陈先生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画家,学识也很渊博,看问题深刻,也敢直言,这两点都不容易做到。这个人可能是或者说已经是中国当今文化论坛上的一位勇士。此前,我在电视上看见他批评美术系招生考外语的节目,印象也很深刻。

  鲁迅到底是不是文学家,要看他的思想和创作的全部,不能只看几个不大通顺的句子。鲁迅的文字,现在看来,有些地方显得有些别扭,但读者都知道,当时中国文学创作所使用的语言是刚从文言文中走出来的白话文,很不成熟,有些地方显得拗口,本不足奇。李敖先生从鲁迅作品中抠出几句话加以批评,本无不可,但是有些句子他说语法有问题,我就觉得茫然,比如关于勇士和苍蝇的那句,意思很清楚,也很精炼,没有什么不好读的,怎么李敖先生偏说看不懂呢,有人说他是故意挑战名人,我对此不便评论。

  我想强调的是:鲁迅的价值在于对旧文化的批判上所表现的不屈不挠的精神。那种倔强的抗争、深刻的洞察、辛辣的嘲讽和彻底的不合作,才是鲁迅精神的精髓。吹毛求疵地从他身上找些陈年烂谷子加以戏耍,有伤大雅。要知道,不论是一个人或一个集团,只要稍微有点统治者的自觉,大抵都不会喜欢鲁迅,或封杀,或歪曲,或冷冻,或抬高到神灵的地位叫人不敢靠近。毛泽东赞美鲁迅的时候还不是统治者,所以用了极美好的句子,无人能及。毛泽东说他的心和鲁迅是相通的,有人认为那是受了尼采的超人哲学的影响。我不懂哲学,不敢妄言,但是有一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的确拥有和鲁迅相同的反抗旧制度的豪迈和激情,是肯定的。难道说,毛泽东也受了尼采的影响?

  因为鲁迅脑后有“反骨”,说话常常不留情面,对文人同行也多有挑剔,有时用语尖刻,掘人祖坟,所以不仅“城头变幻大王旗”的统治者不喜欢他,同行也多有恨之狺狺的。大陆解放前,当局竭力封杀鲁迅,文人也有帮闲的,他那时腹背受敌,所以只能“横着站了”。李敖先生说鲁迅不懂民主,反对议会,我不敢苟同。鲁迅的怀疑、批判和抗争说明他不是个反对现代政治的人。再说,辛亥革命前的资政会及革命后的那些议会是些什么东西——能让鲁迅给予赞赏吗?

  有人会说,当时的鲁迅还能写作出书,足见当局对知识分子还是存了一些善意,社会上还有一些民主。这话似也值得商榷。凭鲁迅的思想和文章而言,我想,统治者是不会喜欢的,但是未曾把他封杀到“不著一字”的程度,一是因为鲁迅的名气大,统治者不能不权衡再三;二是鲁迅先生自己也采取了韧斗的方式,尽可能不授人以柄。如果因此责备先生不拿了枪杆子去打仗或者去街上发传单,让人把先生抓起来,那就不厚道了。

  中国近代文化史充满了许多的悖论和无奈,我们不可能复原鲁迅。落花流水,历史不能重复,现实也无法彩排。我以为,鲁迅的胆量、人格和学识,至今没有几个能望其项背的,桀犬吠尧,大可不必。探讨鲁迅,争论鲁迅,包括认知他的局限,都是需要的,也是有益的。在这个意义上,我赞成李敖先生。但是,就几十年来大陆上的鲁迅研究看,该彰显的部分没有得到充分的彰显,琐碎无聊的东西倒是不少。

  有人假设,七十年前去世的那位文学泰斗如果多活三十年会怎样?这是一个幽默而又危险的假设,不好回答。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鲁迅如果还活着,要么不说话,只要让他说,他就会说真话。在极左思想泛滥和文化专制的那个时期,他很可能失语,但不会做坏人的帮凶。当时最可能的办法是将鲁迅束之高阁,不能不赞扬也不能太赞扬,不能不批评也不能太批评,避重就轻,因陋就简,虚其名而去其实,或者“诱以官利禄”。这些,都不好说了。

  今天流行“颠覆”一词,好像历史上的老账都要重新算一算。能算得清,自然谢天谢地,但我至今没有看到这样的高手,倒是有些装怯作勇的兴致勃勃地糟蹋那些民族的英雄与豪杰,如同乡村集市上到处割破头、撒狗血的乞丐。有几个明白的学者读出了鲁迅的玄机,可是为了这个那个,老也不肯说出本色,吞吞吐吐,避重就轻,察言观色,神情暧昧,叫人不知道他们是真热爱呢还是假嫉恨。于是就有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出来闹腾,尘土飞扬,说是“言论自由”——这样说,也许又有人说我是反自由的专制派了。

  别的我不敢说,至少,当有人推荐鲁迅先生作为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时,鲁迅先生写下的那几句答复,就足以成为今人的楷模。他说,他自己不够格,别人好像也没有够格的;如果只是因为获奖名单上需要中国人的名字,他宁可不要。想一想当下那些朝思暮想着得世界大奖的所谓文化人和作家,叫人对鲁迅先生不能不“景仰仰止”!

  鲁迅在民族文化历史上的悲剧人物,至今还是,以后也许继续是。《牡丹亭》里有一句:那姹紫嫣红开遍,都付与这断壁残垣——叫人好生伤感啊!陈丹青先生的文章道出了这种深刻的无奈和悲伤,这是打动我的地方。因为大家熟悉的原因,我的话也只能说到这里——中庸真好啊!谢谢儒家文化,你给我的帮助太大了!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王兆军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