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文,1950年出生,博士,湖南宁乡人。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及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人民日报(海外版)特约评论员。1995年任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至今。发表有《小文百篇》等7本专著。
宣科, 1930年出生,音乐民族学家,有汉、藏、纳西族血统,云南丽江人。潜心发掘和研究纳西古乐,据其论证,流传于丽江地区的《紫薇八卦》,是唐朝皇帝李隆基亲自谱曲的宫廷音乐,与已失传900多年的《霓裳羽衣曲》为同期御制;《浪淘沙》为南唐后主李煜所作。1988年发起重建由十几位古稀老人、十几样稀世乐器组成的“大研纳西古乐会”,继“雅乐还京”之后,去香港、台湾等地和英国、挪威、瑞士、法国、意大利、德国、日本等国演出。如今“鬼才宣科”和“纳西古乐”已成为丽江的“文化名片”之一。
7月2日,微雨初霁,叶小文一行还未从昨夜纳西古乐的陶醉、丽江古城的迷离,以及今晨张艺谋《丽江印象》的震撼中走出来,就匆匆赶到位于丽江古城附近的宣科先生家中,侃侃而谈,机锋棒喝,展开了一场从“礼崩乐坏”到“礼兴乐盛”,论及“中华文化的回归与超越”的对话。
小文:慕名已久,“宣科一张嘴,说尽沧桑泪。盛世唱阳春,乐得游客醉。”难得一见,就要“议大事,懂全局,管本行”。我们中华民族历经坎坷,尤其是近一百多年来,磨难重重。现在随着我们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华民族又有了崛起、复兴的大气象。但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固然重要,但也不能缺乏文化的底气和文化的内涵。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国际社会得到尊重,不仅在于“有钱有势”,还要有“文化魅力”。西方现代国家的历史虽然不长,但有文艺复兴的经历和底气。文艺复兴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生产力从封建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带领西欧走出中世纪的蒙昧和黑暗,迎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今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在关键时刻,能不能也有自己的“文艺复兴”呢?她的文化底蕴在哪里,如何推进中华文化的回归与超越,使之为我们的民族持续地积蓄和迸发无穷力量,展现我们的“文艺复兴”?我就是带着这个问题,来看闻名遐迩的丽江,来听纳西古乐,也希望听听你的高见。
宣科:中国一直有自己的道德标准、道德体系和教化之道,这是自孔孟之道以来形成的,强调潜移默化,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因此很注意以音乐做手段,进行民间教化。对此,《礼记》中有详细记载。古人把高尚的情操和持续的教化注入到音乐中,“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意思是“礼”用以诱导人的意志,“乐”用以调和人的声音,“政”用来统一人的行动,“刑”用来防止奸乱。礼乐刑政,其终极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齐同民心而出现天下大治的世道。“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礼的精义得以实现,就贵贱有等;乐事得以统一,则上下和合,无有争斗。所以,“广乐以成其教”,阐发音乐的义理来完成道德教化。“乐行则民乡方”,有好的音乐,群众就会归化于仁义道德。我们的古人就知道,音乐非常重要,不仅好听,还有教化的作用。“乐者为同”,音乐使大家趋同,“礼者为异”,礼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相同的思想才会互相亲近,彼此之间有差异才会互相尊敬。“礼”与“乐”各有其用!不过古人也提出,“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就是说音乐太多就会变得俗气、下流;礼的规范太多了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疏离,阶级划分太多,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搞得人们互不信任,斗来斗去。所以“合情饰貌,礼乐之事也”,就是说和合人情,使相亲爱,整饬行为、外貌,使尊卑有序,这才是礼乐的功用。礼乐相辅相成,完成了我们中国的道德教化,三千年来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