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要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生产力发展水平,GDP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重量级指标。当然,任何指标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其局限性。对于这些局限,我们不应拿来作为否定废除GDP的借口,而应成为与时俱进不断加以完善的动力。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在对待GDP的问题上,秉持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尤为可贵。
近一段时间,有关GDP的争论再次成为社会热点。先是一则“今年中国GDP将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二”的预测,激起学界坊间一番探讨,后是上半年GDP数据新鲜出炉,引发公众对全年经济增长实现“保8”的极高预期。但凡是有关GDP的信息,往往能引来人们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国人对如何衡量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正变得日益重视和愈发关心。
在近年来关于GDP的争论中,不少人对政府和社会一味追求GDP的观念和行为加以批评,公众也开始对经济发展过程中迷信追捧GDP的现象进行反思。对中国经济继续阔步前行来说,这些思考和讨论都是很有价值的。但也有一些人,一味夸大追求GDP增长的负面效应,极力否定GDP对衡量经济发展的作用,动不动就给别人扣上“GDP主义”、“唯GDP论”的帽子。这种过激言辞,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给人一种矫枉过正的感觉。如此认识和评价GDP,既不够客观公允,也不够理性科学,应当予以纠正。
当今时代,要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生产力发展水平,GDP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重量级指标。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简称,是目前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体系的核心指标。作为国际公认的通用标准,GDP已经为世界各个经济体广泛使用,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称其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一方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经济发展空前地融入全球市场,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GDP核算制度势所必然。事实也证明,通过建立和应用以GDP为核心的SNA体系,我国在新形势下较好地实现了科学的宏观调控和经济决策,有力地推动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同时也有助于世界客观评价和比较中国的发展状况,促进了中国同国际社会的深入交往。
当然,任何指标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其局限性。伴随着GDP的推广应用,其自身的缺陷和负面效应同样遭到非议。比如,不能全面准确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容易存在高估或低估的问题;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社会财富的积累,更无法反映社会分配公平;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消耗和破坏;无法反映公众的幸福感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等等。对于这些局限,我们不应拿来作为否定废除GDP的借口,而应成为与时俱进不断加以完善的动力。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在对待GDP的问题上,秉持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尤为可贵。确实在一段时间里,片面追求GDP的数量和速度,过分强调其重要性,以GDP论英雄,甚至在认识到其缺陷之后还有意无意地巩固其“指挥棒”地位,这些问题都曾经较为普遍地存在。这种“GDP崇拜”,一定程度上导致和加深了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并且对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观形成了一些负面引导,“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等不良现象广受诟病。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这些观念上和实践中的问题,应当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但如果要借此把追求GDP说得一文不值,甚至质疑和否定我们以往取得的GDP增长成就,显然毫无道理可言。
发展是硬道理。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经济增长始终是最重要的发展内容,GDP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必将长期发挥重要作用。更加科学地认识和评价GDP,更加科学地发挥和利用GDP的价值,既是我们当前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的短期要求,更是我们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长远需要。在这一点上,值得全社会好好讨论,并最终形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