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季羡林的精神遗产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7-27 11:07:00

  他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仁爱和忠恕,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由独立精神,开放创新的意识有机地相结合,从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在一个世风浮躁、大师短缺的社会转型期,季羡林先生带着他对整个20世纪的思考、对21世纪的美好憧憬远行了。

  然而,季羡林先生给我们的民族、给我们的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其中除了他对中国学术、乃至世界学术的巨大贡献之外,首推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的“21世纪:东方文化必将全面复兴”的预言。季先生在20年前提出这个预言时,正值近代以降,第二次西学东渐、各种西方思潮涌动之际,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以为,这是老先生的一厢情愿;孰料20年后的历史在证明着他的预言。

  为了弄清季先生提出这个命题的思路,我曾对他作过专访。

  那是2001年岁末,初冬的京城下了第一场瑞雪,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朗润园显得格外寂静、空灵,人行其间,有一种超然之感。就在这个曾是前清“万园之园”的一幢陈旧小楼里,慈眉善目的季先生心鹜八极,思绪翱翔九天,谈了自己对东方文化复兴的识见。

  季先生提出“21世纪:东方文化必将全面复兴”的论断,并不是他心血来潮,信口拈来,而是基于他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长期研究和思索。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时,先从宏观入手,让人循着他的思路一步步去认识他的论断。

  季先生认为“21世纪:东方文化必将全面复兴”,乃是基于人类文明的交融、东西文化走向的比较、中印文化的交流等三个方面的思考。

  季先生首先指出,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都离不开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因为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表面上看是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其背后实质是个文化问题,也即归根结蒂是文化的发展,在推动社会的前进。从这一点出发,人们特别要注意文化的起源和交流问题。他认为文化、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不能说世界上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创造的,也不能说一个地方产生文化。否定文化一元论,并不是否定文化体系的存在。所谓文化体系是指具备“有特色、能独立、影响大”这三个基本条件的文化。从这一前提出发,世界文化共分为四个大的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伊斯兰阿拉伯文化体系、希腊文化体系。希伯莱文化很难成体系,它不是作为伊斯兰文化的先驱归入伊斯兰文化体系,就是和希腊文化体系合在一起,所以不是独立的文化体系。这四个文化圈内各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影响大的文化,同时各文化圈内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又都是互相学习的,各大文化圈之间也有一个互相学习的关系。承认文化的产生是多元的和承认有文化体系是不矛盾的。

  而文化一旦产生,其交流就是必然的,因为文化交流能促进交流双方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的发展,能增进双方科学技术的兴盛。文化的交融之所以能推动双方社会的前进,还基于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时代性。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这是文化的民族性;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又必然接受别的民族的文化,要进行文化交流,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总之,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辩证统一,在推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

来源:人民网   作者:秦维宪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