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建设平安江苏 筑牢铜墙铁壁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7-28 10:38:00

  ● 江苏发展论坛

  在中央综治委组织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绩效考核中,我省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在国家统计局组织的公众安全感调查中,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前列。平安江苏建设最重要的经验,是紧紧扭住基层基础建设不放松,坚持不懈抓基层、打基础,着力筑牢维护平安的铜墙铁壁。

  2006年8月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已经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建设平安江苏、创建最安全地区”活动基础上,部署开展了新一轮平安江苏建设活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坚持发展与稳定并重,富民与安民并进,切实把新一轮平安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推进力度,细化责任目标,狠抓措施落实,平安江苏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中央综治委组织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绩效考核中,我省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在国家统计局组织的公众安全感调查中,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前列。

  平安江苏建设最重要的经验,是紧紧扭住基层基础建设不放松,坚持不懈抓基层、打基础,着力筑牢维护平安的铜墙铁壁。几年来,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平安建设的一项最重要工作来抓,不断创新思路,破解难题,努力在情报信息、矛盾化解、治安防控、科技强警等各项工作以及体制机制、力量配备、保障投入等各个环节上,全面深化“强基固本”工程,基层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平安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一、不断深化“大防控”机制,着力将各类治安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针对新形势下违法犯罪动态化、智能化、组织化、暴力化倾向日趋明显的特点规律,我省各地以打得狠、防得住、控得严为目标,按照建设设防省份、设防城市、设防乡镇的要求,加快建设四道防线为屏障、五张网络为根基的治安防控体系,积极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多层次、全方位、全时空、集打防控于一体的大防控格局,切实将各类治安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努力形成让犯罪分子不敢来、来了不敢犯罪、犯了罪跑不了的天罗地网。为不断增强动态社会治安的控制能力,各地从实际出发,建强城市5分钟内处警反应、15分钟内支援反应、半小时内包围反应和全省两小时内联动反应等四道防线,着力织密街面路面、道路卡口、社区村庄、单位内部和现代科技等五张防控网络,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反应灵敏、攻防兼备、实战高效、覆盖全社会的治安防范网络。目前,社会面巡逻控制进一步强化,全省所有县(市、区)都建立了100人以上的专职治安巡防大队,乡镇(街道)都建立了专职巡防中队,形成了以专业巡防民警为骨干、专职保安为主要辅助力量、其他群防群治队伍为补充的大巡防格局,全省每天常态巡逻力量保持5.8万人以上,其中民警1.8万余人;社区防范得到加强,全省新增社区民警3000多名,基本做到一区一警或一区多警;农村防范得到落实,依托村级综治办建立农村警务室,优先建强5400多个重点复杂村警务室;卡口堵控进一步严密,全省共设置4000多个治安卡口和治安查报站,实行24小时全天候守控;科技防范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所有乡镇(街道)及治安卡口和城市(含县城)主要出入口视频监控系统建成率达100%,96%的乡镇(街道)建成视频监控中心,60%的小区和40%的村建成了技防小区、技防村,金融网点等重点要害部位技防设施安装率达100%。与此同时,各地大力加强群防群治力量建设,通过组织联户联防、推行中心户长制、建立治安志愿者协会等形式,发展义务治安员180多万人,平安志愿者57.7万余名,构建了人民群众共创共享平安的良好局面。

  二、创新发展“大调解”机制,着力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最基层

  我省探索建立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机制,不断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进一步创新思路,完善机制,在调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真正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在健全完善调解组织网络方面,省和省辖市建立了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县(市、区)、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由司法、公安、工商、信访、土地、城管等各职能部门参与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村(社区)、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了调解组织,基本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大调解网络。全省1364个乡镇(街道)和22000多个村都分别建立了矛盾调解中心和调解室。在拓展调解领域和渠道方面,创新发展了专业调处机制。各地针对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新情况、新特点,建立了征地拆迁、医患纠纷、劳资纠纷、环境保护等专业调处机制,有效整合专业调解和社会调解资源,提高了化解矛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推进“公调对接”、“诉调对接”、“检调对接”等工作机制建设,实现司法调解资源与社会调解资源的有机整合,使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从“平面式”走向“立体式”,推动部门调解向综合调解转变。同时,将大调解与工会、妇联、劳动、法律援助、仲裁、民政等社会资源有效对接,采取委托调解、协助调解、联合调解等方式,较好地实现了矛盾纠纷有效处置、快速调解,基本形成了以调处中心为主平台,政法部门联动、社会各界参与,多管齐下的大调解格局。在强化调解队伍建设方面,各地配齐配强调解组织工作人员,健全完善选任聘用、业务培训、业绩考核、创先评优、等级管理等制度,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高素质调解队伍。目前,全省大调解中心共有专兼职调解员31万多人,其中县、乡两级大调解中心专职调解人员1.3万人。各地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原则,定期排查矛盾纠纷,并将化解矛盾纠纷工作责任落实到镇、村、社区和具体责任人,限期解决问题,全省95%以上的矛盾纠纷化解在乡镇和村(社区)一级。“大调解”机制的创立和发展,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各种调解资源和调处手段,不仅有效调处了婚姻、家庭、邻里等一般性民间纠纷,而且及时化解了改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等各种新型矛盾纠纷,大大提高了调解工作的实效。几年来,全省各级大调解中心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86万余起,调处成功率达96%以上。

  三、强势推进信息化建设,着力提升基层基础工作整体水平。

  全省各地坚持以信息化建设为龙头,大力加强情报信息工作,推进科技强警战略,通过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举措,着力增强平安建设基层工作的主动性和基础工作的有效性。各地把情报信息工作作为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在新兴领域、重要阵地、敏感部位、高危人群、网络虚拟组织以及最基层的村(社区)、企业车间班组,广泛建立了信息员队伍,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和治安动态,形成全方位、全时空、全覆盖的信息网络,并健全完善衔接机制,确保各类情报信息搜集及时、反馈高效、渠道畅通,确保各类违法犯罪得到及时打击,各类矛盾纠纷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实施“天网”计划,强化信息警务平台建设,引导公安民警和基层政法综治干部把入户调查、人口清查、治安检查、现场勘查、巡逻盘查以及各项管理服务工作中采集到的信息,及时全面录入警务平台,形成及时准确、资料齐全、自然更新的信息库,全面构建对重点人员物品和违法犯罪轨迹实施全程跟踪管控的信息防控网络,为防范打击犯罪、驾驭动态治安提供了强大支撑。目前,“天网”平台整合各类信息数据达18亿条,90%以上的执法办案工作实现网上流转,90%以上的基层干警熟练掌握信息应用技能,90%以上的基层政法单位建立标准化信息采集室。各地针对违法犯罪的特点规律,强化情报信息分析研判,超前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打击措施,前移防范关口,降低破案成本。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健全完善网上侦查破案机制,切实提高破案攻坚能力。2008年全省利用网上信息直接破案占23.3%、协助破案占28.6%,13个省辖市全部被评为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林祥国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