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校地合作“常州之路”
常州市委书记 范燕青
近年来,常州市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线,坚持以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做强做大、产业优化升级,走出了一条“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发展路子。这条“常州之路”,是紧贴本地产业发展需求,以企业为主体、平台建设为载体、项目为纽带,推动校地紧密合作的科技创新之路,是在科教实力相对薄弱地区有效集聚优质资源、构筑创新后发优势的跨越发展之路,是立足市情实际,大胆探索、奋力开拓,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之路。
多年来,我们全力打造一个平台,就是以“建设平台、育聚人才、优选项目、创新机制”为宗旨,从“学”字入手,从“研”字突破,从“产”字聚变,力争把科教城建成集聚国内国际科技资源的一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集聚了5所高职院校和1所本科院校,集聚了国内外187家研发机构和高科技孵化企业,60多个领军型海归创业团队。我们大胆探索一种模式,就是产学研合作的“常州模式”。这种模式集成了产、学、研的各类优势,体现了“多元、灵活、柔性、开放”的特征,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既加速了科研单位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也提升了企业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能力,取得了共生经济效益,实现了各方互利共赢,走出了一条科技与经济、技术与资本紧密结合的新路子。我们加快实施一个工程,就是“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800多名领军型海归创业人才怀着激情、带着项目扎根常州,目前,累计注册海归人才创业企业达到119家,注册资本9.2亿元。
在大力“引进来”的同时,我们积极探索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间的合作模式,调动在常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地方发展的积极性,联合办学、联建平台、联手创新,为常州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持久动力。
强化产学研结合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院长 史国栋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坚持“立足地方产业结构,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强化产学研结合”,积极推进项目合作,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服务地方水平。
完善服务模式,推进项目合作。探索并形成了“学校对接区域、二级学院对接乡镇、科研人员对接企业”的立体式产学研合作服务模式。与常州市钟楼区政府等签订了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共建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与江苏华生塑业有限公司联合承担了“超大型UPVC供水管件专用料及管件制造”项目,通过中石化工业协会科技成果鉴定,已实现产值1.5亿多元。
搭建转化平台,加速成果转化。学校创办了常州市育英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将学校现有的项目、成果与企业的需要进行无缝对接。近三年,该服务中心转化科研成果100多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多项。学校科技产业园建设规划用地面积达200亩,集研发、孵化、生产于一体,形成了科技园区、产业园区、创业园区以及孵化中心“三区一中心”格局。
强化制度保障,形成长效机制。制定出台《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科技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及科研工作量计分办法,对纵向课题,根据级别分别给予30%~100%的课题经费配套。
提升内涵上水平 服务地方作贡献
江苏大学党委书记 范明
江苏大学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始终将“科学发展上水平、服务地方作贡献”作为重中之重,立足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学科、科研和人才优势,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大力推进杰出人才工程、拔尖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工程,积极实施百名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和百名博士引进计划。目前学校已拥有的省级以上20个重点学科中工科占90%。近年来,有4人入选“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发挥学科优势,彰显服务特色。先后主持、参与《江苏省资源战略研究及对策》等40余项咨询类科研项目,为政府重大项目的决策与实施提供建议与对策。发扬我校“工中有农,以工支农”的优良办学传统,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开发的“高性能稻麦联合收割机关键技术”,使国产稻麦联合收割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动融入创新主体,承接企业委托科研项目1350余项,经费达到3.9亿元,其中2008年达到1.6亿元。
创新实践载体,完善服务体系。主动对接“江苏省高科技产业发展841攀登计划”和江苏省科技服务社会“校企联盟”行动计划,实施“1863计划”,破解企业发展难题。与地方企业联合培养1000名工程硕士,组建80个教授专家团与行业骨干企业对接。
发挥科技人才优势 助推地方科学发展
淮海工学院院长 晏维龙
淮海工学院深入推进“扎根淮海、面向黄海、服务沿海、辐射陇海”的“四海”战略,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在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推动地方科学发展。
推进科技创新,打造沿海开发“智囊团”。成立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等多个科研机构,承担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等10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邀请著名专家教授举办10多场高层论坛,为科学实施沿海开发贡献智慧。从学院选拔28名专家到政府部门挂职,为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深化校企合作,争做产业振兴“助推器”。与驻连高校组建全省首家高校社会科学联合会,牵头组建连云港高校联盟,增强服务科学发展的合力。7月初组织200多名教授博士走进260余家骨干企业,帮助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在榆城集团、雨润集团等企业建立20多个产学研基地,转化10多项科技成果,直接经济效益近亿元。先后与数十家骨干企业签订绿色养殖系统等90多项合作协议,创造经济效益12亿元。
推进科技富民,勇当新农村建设“先行军”。成立8个服务团队,选派100多名教授、博士担任“科技特派员”,加强科技宣传和推广。
依托校企合作 促进企业发展
江苏安格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董事长 石明东
江苏安格特新材料有限公司依托高校科技人才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提升企业竞争能力,走出一条依靠校企合作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转化了一批高科技创新成果。积极探索“以产为中心,以产定研、以研促产、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先后与江苏工业学院、四川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联合攻关。轨道交通、新型复合材料生产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等一系列科技成果实现了产业化。
完善校企合作新体系,搭建了一个高水平创新平台。在江苏工业学院等高校支持下,建立阻燃剂合成实验室等3个实验室,切实提高了公司自主创新能力。三年来,公司申请专利30项,授权12项,通过各类国际认证7项,承担并完成国家、省市科技攻关项目20多项。
构建校企合作新机制,打造了一支高层次科研团队。联合国内知名大学共同创建了紧密型产学研基地及研究生工作站,获准设立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高层次人才来企业开展科研工作。与江苏工业学院合作共建大学生实训基地,每年大学生分期分批来公司边实习边做科研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