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不仅是金融危机背景下“保增长”的重要手段,也是日常刺激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所以,深度拓展农村市场,不是一个权宜之计,而是一个推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日照市委书记杨军和市长赵效为对此有着深刻的洞悉和独到的理解,并以创新的方式认真付诸实践。
正是因为有了日照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的指导和扶持,日照市供销社通过建设农村社区中心、开办连锁超市和农家店、开展商品连锁配送等举措,把扩大消费这个宏大的战略问题,用以人为本的现代商业思维、直达村户的商业经营战术演绎得有声有色:商业触角一直延伸到过去大公司少有问津的许多自然村终端市场,提供了丰富和优质的商品,刺激了农民购买欲望,促进了农村消费,使全市农村消费额成倍增长,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农村到底蕴涵着多大的购买力?
大中城市与农村相比,人口积聚,交通发达,社会资源丰富,无疑是经商的黄金之地。然而,认真分析起来,却是各有千秋。
记者和一位在商业战线工作30年、既熟悉城市又熟悉农村的资深专家探讨时了解到:县城以上城镇的商业布局早已饱和,竞争呈现白热化,扩大消费的空间有限。而农村,一般村子都十分缺乏规范的商业网点,原有的个体小门店,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农民不断变化的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依据是什么呢?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增加,农产品价格提高等因素,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二是农业税减免,种粮、农机、农资和教育等享受国家补贴,减少了大量开支;三是医疗和养老保险在农村开始推行,减少了农民后顾之忧;四是众多打工者回乡后,已经习惯了城市的消费方式;五是电视的普及让农民了解和向往城里的购物方式和生活,同时增强了安全消费意识。
因此,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农民买东西早已不是越便宜越好。莒县供销社理事会主任李金利说:“农民给孩子买果冻,过去一角钱一个的就行,现在要买5至8角钱的。以前买2角钱一袋的酱油,现在低于一元钱的不买,甚至一些农户买10元一瓶的‘味达美’酱油。不少农民从喝低档酒转为中档酒。穿的、用的也都讲究起来了。”
农村的终端市场谁能拓展和占领?
1997年至2001年间,由于“股金”问题的影响,供销社“网破、线断、人散”,农村市场一度处于无序状态,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一些商贸公司应运而生,雄心勃勃要占领农村的市场空间,最后却连连败北,公司也全部垮掉了。这是为什么呢?日照市供销社主任孔凡德以他的亲身经历分析说:其它公司到农村都是以赢利为目的,短期行为多,并且不了解农村市场。而供销社一是经营和服务相结合,以服务创造效益;二是供销社点多面广,根在农村,信誉尚在;三是熟悉农民,了解农民的消费习惯和需求;四是员工大都来自农村,吃苦耐劳,自装自卸,早开门、晚关门是平常事。这些优势,任何公司都无法相比。因此,在我国北方广大农村,供销社一旦摆脱困境,以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去恢复和发展,很快就会成为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就会有力地促进农村消费。
日照市有什么创新做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大量青壮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农民收入提高;另一方面,留守的妇女、老人、儿童比例大幅上升。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趋势明显,农村正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演变。传统、落后、散乱的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生活、生产全方位的需求。面对农村的新情况和扩大消费的需要,日照市探索出了符合农村实际,以供销社为主渠道创新业态的扩大农村消费之路。
由日照市供销社牵头,教育、民政、卫生等部门配合,选择1000口人以上、经济较好、辐射带动力强的中心村为突破口,建设以超市为主、兼顾卫生、教育等功能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每个中心辐射3个以上村庄,方便农民,聚集人气。其它自然村设立小超市和农家店,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社区中心为“纲”,以自然村为“目”,以商品配送为“线”,结成了“小超市、大连锁、小网点、大网络”的前所未有的乡村商品供应网。供销社传统的门店经营方式和网络进行了“脱胎换骨”的革新,共建成2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271个,农家店1890个,形成了覆盖日照市88%的农村和95%的农民的网络体系。
农村商店过去都是各自进货,因量小价高,档次高些的商品不敢进。乡村商品供应网络建成后,凌云、新宇等龙头公司,强力推进超市下乡和配送到村的连锁经营模式,将各超市和农家店“笼络”到配送的棋盘上。供销社系统发挥规模优势,做厂商的总代理,大幅度降低了进货价格,提高了商品档次和质量。莒县新宇配送公司已对全县13个乡镇的282个网点进行了商品配送,许多农民说:“现在商品品种多,质量好,买着放心。”
供销社能带动农村多大的消费?
“供销社把丰富的商品送到了农民的家门口,刺激了农民的消费欲望,扩大了消费。”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党委一位领导的话,道出了供销社对扩大农村消费的重要作用。
碑廓镇田家寨村原有100平方米的门市部,营业额每天不超过500元。现在改造成300平方米的超市,商品丰富,质量又好,每天营业额提高到2000-3000元。
涛雒镇孙家村2780口人,人均纯收入5998元。村里原有大小15家个体门市部,年营业额大约250万元。村里新建起超市后,仅超市年营业额就达370万元。个体门市部的小老板对记者说:“超市刚建起时对我们有点影响,后来就影响不大了。”也就是说,因为建了超市,拉动该村和附近农民多消费最少300万元。
今年1—6月份,日照市供销社系统完成商品销售9.6亿元,仅日用品销售就达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1%和26.3%。完成家电下乡41000台,销售额5800万元。通过建设乡村商品网络体系,不仅彻底改变了农民“油盐酱醋找个体、大件商品跑城里、集中购物赶大集”的消费方式,而且在“扩消费、保增长”的工作上,使政府找到了手段,农民得到了服务,企业找到了出路。
从调查情况看,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是促进消费的重要手段,然而家电和汽车都是耐用品,买一次10年不用买,而一般的日用品,则要天天用,年年用,消费持续且用量巨大。据记者调查,人均纯收入5000—6000元的农民,年消费日用品2000元左右,而农民的消费习惯又是就近购买。因此,在北方广大农村,通过供销社建设辐射村和农户的终端市场,强化主渠道作用,对扩大农村消费,既有现实意义,又有长远意义。 (记者 铁宝 通讯员 孔庆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