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凯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部教授):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衡量我们应对成败的因素很多,但有一点必须承认,我们所有的应对策略,最终能否真正提振长期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需、特别是以居民消费稳定增长的内需,才是一个最重要标志。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我认为至少有三点值得关注:
一是政府的分配结构不合理。目前我们存在的消费不足、特别是消费占GDP比例不断下降的现象,反映了我们分配格局中的潜在性问题。如有资料表明,和前十年相比,我们的消费占GDP的比例已经由50%多下降到48%,如果去掉公共部门的消费,居民消费实际上已经下降到35%左右,这可能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了。这一现象说明,我们不但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向个人倾斜,反而过多地向政府倾斜,这是导致我们的消费占GDP比重不断下降的直接原因。
二是社会分配的非制度因素导致分配格局的严重变形、扭曲。在整个财富的分配过程中,除了分配结构总体上有明显的不合理因素之外,还有很多非制度因素的影响,如权力等。现在有一种说法,说中国的财富正在源源不断地向三方面集中:从社会和政府来讲,财富不断向政府手中集中;从劳和资来说,财富不断向资方手中集中,一个国有企业的老板,动不动年薪几百万,和普通员工形成巨大的反差;从普通行业和垄断行业相比,财富源源不断向垄断行业手中集中。有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的九大垄断行业,就业人口只占总就业人口8%,但是拿走了全国福利工资的一半。
三是政府和垄断行业与民争利的问题非常严重。这也是社会消费不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试想一下,当一个政府想利用手中的公权力与民争利的话,那是多么易如反掌,因为你手中掌握着规则制定权;同样当大量垄断行业背靠政府,实施垄断,普通民众肯定是无可奈何的。如果我们不能从目前消费不足的表象后面看到问题的实质,找到体制和政策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就很难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