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美国—中亚大学(简称“吉美大学”)在吉尔吉斯共和国比什凯克成立。这所大学得到了美国国务院、开放社会研究所和欧亚基金会的支持。该校的教学方式十分接近美国模式,学生毕业时能获得吉、美两国颁发的学位证书。多数毕业生会进入美国知名院校继续学习。图为毕业典礼上的吉美大学学生。资料图片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在文化领域里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各地区文化交流合作的日趋频繁,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并开始大范围的传播渗透。美国将其文化力量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并由此引发一些地区的文化安全问题,这在作为欧亚大陆枢纽地带的中亚体现得尤为明显。
“不安全”——中亚地缘文化的特征
不管是从地缘政治还是从历史现实角度来看,中亚这片地域(指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所在的中亚五国)都充满了“不安全性”。这里所说的“不安全性”,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安全,又包括非传统意义上的安全,譬如文化安全。
中亚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结合部和欧亚大陆的中心,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特殊的历史际遇。在历史上,中亚曾经是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明、以佛教文化为代表的南亚文明、以伊斯兰文化为代表的阿拉伯文明和以东正教文化为代表的欧洲文明的交汇处。不同质的文明在各个时期以强大的民族和国家的征服过程为载体,在中亚地区发生了无数次的碰撞、冲突、融合,这一地区也因此成为世界上人文因素最丰富、最复杂的地区之一。随着冷战的终结,仓促独立的中亚五国成为一块裸露的地缘空间。历史上被帝国野蛮征服的情景尽管不会再现,但是作为“世界岛”的中心地带,战略资源丰富的中亚已然成为大国博弈的场所,它的“不安全性”再次得到了凸显。
从文化意义上来说,由于大国征服接踵不断,中亚本土文化在动荡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几乎丧失殆尽。19世纪中后期沙俄吞并中亚之前,中亚大地长期是多国势力与非本土民族轮番建国的政治舞台,而由其本土民族建立的大致统一中亚的3个汗国,除了萨曼王朝曾占有大部分中亚领土外,其他两个王朝不仅只是存在了短短几十年,而且只占有中亚小部分领土。所以,中亚虽然文明悠久,但却未能像中国或其他文明古国那样形成数千年一脉相承的、统一的、富有凝聚力的主流政治文化传统。只是到了中亚本土民族所建的中亚三汗国制度文化较定型的时期,我们才有了一些研究其政治文化的典型素材。
总之,动荡的历史,脆弱的本土文化,这就是独立不足20年的中亚五国的“精神积淀”。这样的“精神积淀”,在国际交流迅速且频繁的时代潮流中,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占据统治地位的国际大背景下,更显得风雨飘摇。
“软权力的输出”——美国在中亚的逻辑
美国及西方的战略家们早已将中亚地区视为全球地缘政治的心脏地带。他们对如下逻辑或理论耳熟能详:要有效控制全球,必须控制欧亚大陆,而对欧亚大陆的有效控制取决于对中亚地区的掌控。中亚地区是连接欧亚的纽带,占据中亚,可北遏俄罗斯、南下印巴、东控中国、西连欧洲大陆。此外,对战略资源的渴求和掌控,是美国将目光投向中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中亚五国能源资源相当丰富,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里海地区石油的发现,中亚地区的地缘经济地位显著提高。据估计,中亚地区蕴藏着285亿吨石油和8万亿立方米天然气,鉴于中亚在全球能源与地缘战略中的双重重要性,中亚的里海地区被誉为“第二个中东”。
冷战的结束使美国染指中亚成为了可能。尽管相隔遥远,政治体制也差别甚大,而美国却一直尝试着对中亚的接触和改造。正当美国人觉得“中亚梦”是如此遥不可及的时候,“9·11”事件的发生改变了一切。借反恐之名驻军中亚的美国,顺势加强了同中亚国家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这中间自然包括文化的融通。如果说驻军、政治合作是美国进入中亚的显性标志,那么美国对中亚在文化、价值观领域的渗透就显得较为隐性了。正是依靠文化的渗透、价值观的输出,美国才会真正在中亚立住脚跟。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把这种方式称做“软权力的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