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关于陈寅恪先生之怀想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8-10 10:33:00

  他晚年在中山大学期间,已经近于全盲,体能极度衰退,仍然完成了一代巨著《柳如是别传》,文采思想并重,考证线索密如蛛网,而头绪井然;一方面回到历史的情境中,借幻想来摆脱现实的困苦;一方面在特殊的历史人物身上赋予了深远的寄托。全书近九十万字,大体口述成书,他的这种毅力和精神令人惊叹。

  清华导师

  1981年秋,笔者考入中山大学就读,时中文、历史两系男生同住一楼,历史系学友常来串门,尝告之曰,彼系老师第一课即演说陈寅恪传奇般之学术造诣。说话间眉飞色舞,极向往之情。每天穿过小紫荆山密林去上课,俱路过陈氏旧居,遂留意。但见红墙篁丛琉璃,周围灌木郁郁,乔木拱护,煞是幽深。上世纪90年代后期陈先生之大名竟从学术讲坛走到畅销书内,文化人多知之。

  吴宓先生认识俞大维较认识陈寅恪为早。时在1919年,美国波士顿。俞大维系自费留学,先在圣约翰大学修数理逻辑至精熟,后又修得哈佛哲学博士学位。当时,吴、俞及汤用彤常在一起玩,交流西方哲学及中国文学之心得,也常在一起出游并作交际。俞大维也时常提及他表哥陈寅恪的种种博学与通识,吴宓即心生仰慕与畏佩,事见《吴宓自编年谱》。这其实也就是几年后吴宓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之嚆矢。

  抗战前十年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加上讲师李济,可谓清华学术的象征。其熔铸中西,贯通今古的学术身手,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寅恪先生在抗战前一直在清华大学当导师,这十年生活比较平静,他的学术成就在这个阶段也最大。他在此期间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一组组长兼研究员,故宫博物院理事,清代档案委员会委员……在清华大学,凡是遇到他讲课的时间都有很多校外的学生兴味盎然地跑来旁听,周一良回忆说:“真过瘾,好像又听了一场杨小楼的拿手戏。”陈先生对学生重启发,而不重问答,更不重死记硬背。他鼓励学生在研究材料之后,进行归纳、鉴别,往往不是他提出问题来考学生,而是从学生本人提出的问题,来看是否有深度。

  大西南的颠沛流离

  上世纪30年代是世道变迁迅速的时代,但陈先生虽然关心社会,却不是直接介入政治生活,他的爱国之心是建立在历史与文化基础之上。他绝不是慷慨激昂的风头人物,他对中国学术的建设,是从百年大计的角度去思考、去铸造,因而担负起了民族精神赖以寄托的学术文化独立的责任。

  1937年日寇大举侵略中国,北方各校纷纷内迁,清华、北大和南开大学先迁到长沙再迁到昆明。陈寅恪一家和其他教授一样,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长途迁徙,先从北京到天津,火车上逃难的人群挤爆了车窗,又坐船到青岛,再转徐州,然后是郑州、汉口,最后用了整一个月的时间到达长沙,在长沙临时大学期间,正值兵荒马乱的时节,到处是逃难的人群,然而陈先生的讲座,仍然是听众踊跃,这不能不说是奇迹。史学家吴相湘当时是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他就是听众中的一员,他也为大师的文化内蕴感到震撼。大概一个学期以后又迁到昆明,即任教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即西南联大)。他在学校主要讲授两晋、南北朝史。原先偏远闭塞的古城昆明一时间学者云集,各军兵种指挥部也很多。虽然颠沛流离,生活设施简陋,但是知识分子士气极为高昂。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伍立杨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