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
●努力建设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沿海地区发展
沿海开发必须在产业发展的层次上坚持高起点,形成功能清晰的沿海产业带,尽快实现沿海新型产业体系的建设目标。
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产业发展和产业带建设对于推进港口、产业、城市联动开发、提高开发水平的关键作用日渐凸显。目前,江苏沿海现代农业“串珠产业带”格局初步形成、新能源沿海岸线产业带框架初步显现、现代服务业产业节点初露端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渐次铺开,规模日显,江苏沿海已由昔日的寂静海岸,成为如今的沸腾海岸。
但是,江苏沿海产业带建设中也存在着产业基础不强、产业发展层次不平衡、农业产业转型速度不够快、对新能源产业的负面影响考虑不够充分、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设重点不够突出、沿海开发的资本支持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江苏沿海产业带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在产业发展的层次上必须坚持高起点
为了抢占未来世界经济新格局中的产业制高点,尽快实现沿海新型产业体系的建设目标,必须在产业发展的层次上坚持高起点。
第一,要牢固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切实改变过去二三十年我国沿海其他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实现产业扩张的做法,力戒产业发展的低层次和建设的低水平。
第二,因地制宜地确立和执行临港产业和腹地支撑产业的准入制度。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开发”的要求,通过培育大产业,主攻大项目,延长产业链,形成功能清晰的沿海产业带。
第三,坚持走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发展之路。要通过积极培育与发展高端主导产业,形成若干产业功能区,走集聚、集群、集约的产业发展之路,形成“港口建设、港城崛起、产业拉动”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格局。
二、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必须坚持“产业化、规模化和合作化”的方向
第一,依托沿海地区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外向农业,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东台市在盐碱地上种植的数万亩甜叶菊和加拿大GLG公司在当地的高科技配套加工,形成了甜叶菊的研发、种苗、种植、收购、深加工、营销等产业链,代表了沿海农业产业带的建设方向,值得其他地区学习和借鉴。
第二,采用“公司+农户”和“职业经理人+农户”的合作运作模式,大力发展农业经纪人、农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赣榆县墩尚镇的泥鳅产业集收购贩运、养殖管理、加工包装及饲料生产销售、技术和餐饮服务等多环节产业化经营格局,做法成功,值得推广。
第三,创新土地流转形式,为现代大农业的发展积聚空间。可以采取土地入股、有偿租赁、土地互换等形式,以利于土地的成片集中、集约开发,调动农民参与高效农业、规模农业建设的积极性。
三、新能源产业带建设必须始终坚持“集中、集约、集聚”的原则
第一,在充分认识到加速发展新能源产业战略意义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岸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综合考虑新能源产业成本收回周期长、占用建设资金多等不利因素,避免新能源建设的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
第二,大力支持发展海上风能产业和光能产业,形成立体式的新能源产业架构。要加快海上风电的技术研究,尽快完善海上风电技术开发的投入机制和保障机制,同时要加快光电产业的布局,尽早形成“风光无限”的“海上三峡”。
第三,进一步加大对生物质发电的政策扶持力度。针对生物质发电亏损的现状,要有长远的目光和规划,通过财政补贴等措施,支持发电企业加大生物质的利用规模和利用率,促进循环经济和生态平衡。
四、现代服务业要与临港产业、港城建设同步推进
第一,要重点加大港口物流基地的建设。要高起点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形成现代化物流体系;要以连云港港为核心、大丰港和洋口港为重要节点,加快江苏沿海港口集群物流基地的建设。
第二,要在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同时,加大对金融、保险、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政策支持的力度,切实发挥现代服务业对沿海产业发展的支撑功能和提升能力。
第三,要协调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要适应港城建设和沿海地区城市化率提高的趋势,大力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业,加快沿海地区商品流通体系、中介服务机构等现代服务业的建设。
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举全省之力推动江苏沿海产业带建设
第一,坚持全省统一规划、统一布局沿海产业的原则。以沿灌河产业带的布局为例,由于灌河流经盐城的响水和连云港的灌云和灌南三个县域,有必要建立跨行政区域的协调领导机制,以利于灌河沿岸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发挥产业带的积聚、放大功能。
第二,加强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有机配合。国家和江苏省应出台具体的产业支持政策,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大项目、大企业落户江苏沿海,并在财政、税收、融资、土地等方面提出明确的保障措施,也可采取南北对口支援、共同开发的合作模式,如上海张江高科(大丰港)产业园、上海外高桥集团(启东)产业园以及香港保华集团洋口港人工海岛建设等。
第三,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重点加强沿海港口群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区域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真正将江苏沿海各港口“串珠成线”,形成优势互补的“链”式发展的生动局面。
第四,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江苏沿海产业带建设必须坚持岸线资源和后备土地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创新开发机制和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为江苏沿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和载体。
第五,进一步加大沿海产业发展软环境建设。沿海三市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机关作风和行政效率、投资政策和产业服务等软环境也应当与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相呼应,要提升领导干部引领、服务沿海开发的能力与水平,建设推动沿海产业带发展的优良环境。
六、创新投融资的模式和机制,为沿海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本支持
第一,大力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建议成立“江苏沿海开发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政府主导的沿海开发投融资平台;建议设立“江苏沿海开发产业发展基金”,作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沿海产业带建设的平台;建议设立“江苏沿海开发银行”,作为江苏沿海发展的地方银行;建议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和外资银行在江苏沿海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建议建立江苏沿海产权交易市场等。
第二,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要通过强化银企合作,争取银团统一高额授信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和中期票据产品,努力培植上市公司,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引入和培育各类产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激活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争取设立“江苏沿海开发基金”,更多地利用社会资金为沿海开发服务。
第三,积极引进国际产业资本。借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长三角资本市场一体化的东风,大力引进外资,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贷款、国际产业基金,鼓励企业海外上市融资,为沿海开发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江苏沿海产业带建设课题组负责人:成长春 成员:陈洪全 蔡柏良 凌申 郝宏桂 朱广东 戴维 执笔人:蔡柏良、朱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