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上海虹口区凉城社区(街道)党工委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积极有益探索,在开展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中实施以“心理服务进社区”为主要内容的“心桥”工程,努力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心理和谐,取得明显成效。
建立网络化的服务组织。凉城社区(街道)党工委通过“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不断健全完善社区心理服务网络。一是配强“心灵港湾”工作总站的“一室一网一线”。社区(街道)党工委精心挑选一名年轻干部专职专岗负责推广“心灵港湾”工作。通过开通网络平台和热线电话,为群众提供咨询、倾诉、预约上门等服务,做到24小时全天候接待居民。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开办专业图书室供志愿者、居民借阅,安装专业的心理评估设备、心理测量软件等,以促进心理服务工作更趋于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二是配全居民区服务点。健全社区心理专业人才信息资源库,面向社区招募了156名具有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志愿者,多为机关干部、企业管理人员、教师、居委会干部。社区(街道)党工委通过专家授课、辅导报告、讲座、交流座谈、案例分析等形式,帮助志愿者提高专业服务技能。党工委在每个居民区均设立一个心理服务点,将这批经过严格培训、考核的志愿者配置到居民区。在服务中,注重规范,制定服务承诺、服务守则,并通过开展优秀志愿者、特色志愿服务项目等评优表彰工作,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志愿者参与心理服务的积极性。三是吸引专业机构提供服务。按照“自愿参加、适度服务、富有成效”的要求,通过组建实习基地、共享社会心理数据等形式,引入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免费进社区。“心桥”工程最早的30名志愿者,都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的师生和上海悟诚教育心理公司的专业人员。社区党工委加强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制度建设,为其开展社区心理服务提供良好条件,对专业工作人员予以适当激励,通过定期交换信息、交流经验成果、探讨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提升心理服务质量和“心桥”工程的专业化水平。四是整合资源,社会化、市场化运作。促进青少年、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以及计生、社工、社保、社区民警、城市管理等部门共同开展心理服务,支持“兄弟姐妹情”联谊会等群众性团队的组建和壮大,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单位与家庭、群体、社团相互贯通,政工人员、专家学者和社会化教育机构互相配合的局面。同时,出台政策,鼓励社区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机关干部、居民参加专业心理保健师培训考核,扩大和优化社区心理服务人力资源。
建立规范化的服务流程。一方面,社区(街道)党工委坚持“四定”原则:“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定时间,即各心理咨询志愿者工作室都有固定的服务时间,并在凉城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心灵港湾网页和居民区宣传栏向社区居民公布;定地点,即在街道和居民区都有10平方米以上的心理咨询志愿者工作室,统一标识,统一服务承诺、服务守则;定人员,即每个服务点在固定服务时间社区(街道)党工委都安排志愿者坐班接待,这些坐班人员都是经过初级心理知识培训的社区党员志愿者,主要进行初级预防,一级层面经过初步鉴别,诊断为有心理问题的案例,由心灵港湾工作部承担,会同居委会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专业心理咨询师三方力量共同介入、定人上门跟踪服务;定内容,即根据居民不同需求,以项目的形式开展心理疏导。另一方面,坚持“四级”原则。一级层面,由经过初步心理知识培训的社区党员志愿者负责,对社区居民开展以“心理疏导、心理教育、心理干预、心理发展”为主要内容,以“聊天、咨询、辅导”为主要方式的心理服务,掌握社区群众心理状况,谈心、纾解情绪,并向群众宣传心理卫生知识,达到初级预防效果。二级层面,由华东师大心理专业大学生志愿者负责,对情绪激烈或者有心理问题的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服务,如发现服务对象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即速将案例交到第三级层面。三级层面,由有国家心理咨询资质的志愿者和专职人员负责,对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群众进行面对面诊疗服务,并开设专题讲座,对社区心理服务队伍进行培训。四级层面,由以单位为主体的志愿者社区卫生中心、长庚医院负责,对精神疾患进行治疗。
采取个性化的服务方式。凉城社区(街道)党工委一是抓源头,注重预防和早期干预。主要措施是向社区居民开展集中式、一对多服务,传播心理学知识与技能,增进个人和社区的心理防御力。同时,使有一定心理问题的社区居民,能够得到及时的心理干预,避免负性情绪的蔓延。二是抓信息反馈。社区心理志愿者在遇到困难和障碍时,会在第一时间将案例和问题提请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指导帮助,避免工作环节衔接不上、时间延误,而使服务对象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三是抓重点。对心理问题高危人群开展分散式、一对一跟踪式服务,以及时有效解决心理问题。
辐射普惠化的服务范围。凉城社区(街道)党工委注重扩大服务范围和受益面,深化服务内涵。一是以社区群众为主体,面向社区居民、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两新”组织拓展服务阵地和服务内容。近年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了EAP(职工心理援助计划)、校园心理讲座、社区民警心理讲座、机关公务员心理讲座、医院护工培训、基层调节员心理技巧辅导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心理服务活动。二是以科普宣传服务为主导,形成面向全社区普及心理学常识的宣传网络。从社区不同群体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婚姻家庭、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职业发展等社区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编印心理保健知识宣传资料,在社区免费发放、张贴。同时针对居民区心理咨询缺乏理论支撑、实践经验和工作依据的实际,编撰《心理疏导——新时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与探索》一书,详细介绍社区心理服务志愿者服务团队,总结提炼了社区开展心理疏导与咨询服务的具体案例。三是以心理学专家、学者为主力,促进社区群众提高心理学知识修养。定期邀请市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心理学教授,开展“青少年教育中的家长观念”、“共拥阳光心态,共享十月阳光”等专题讲座,提高群众的心理健康知识修养。
社区开展心理疏导工作的有益启示
1.要把心理健康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加强群众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公民良好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减少无谓烦恼和忧愁、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
2.要关注社会心理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激烈的高节奏生活方式,利益和贫富差距拉大的社会现实,导致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社会个体与群体易处于心理失衡的非和谐状态,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患者大幅度增加,在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构建稳定、理性的社会心理,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基础性的现实意义。
3.要直面群众的利益诉求。要运用心理疏导手段,积极主动倾听群众的想法和意见,掌握群众思想动向,尽力满足群众的合理需求和要求,因势利导地化解群众的情绪性不满,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人际氛围和环境氛围。
(作者为上海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工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