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是一国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新中国60年,不断解放思想,奋力实现变革,为的是摆脱“一穷二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全国人民享受小康社会的富足和福利。而这一国家和民族振兴过程的关键环节就是实现工业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经过60年来特别是近30多年的努力,我国工业迅速发展,推动我国从“落后国家”变为“经济大国”,从“贫穷国家”变为全世界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从国际自由贸易的被动接受国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和捍卫国。在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工业化进程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发展格局。正是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形成的经济实力,强有力地支撑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片蓝天。
追溯世界近代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业化是近二三百年以来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但是,从19世纪开始,资本主义工业化就表现出了普遍而深刻的矛盾,并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所以,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直存在两种试图摆脱工业化道路的呼吁。一种主张放缓工业增长,直至20世纪末之前实现所谓“零经济增长”。另一种主张走“第三条道路”,就是既不停留于传统经济也不搞大工业,而是要采取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技术路线的所谓“中间技术”,即主张“小的是美好的”。尽管这些主张不无合理的因素,但历史事实却是:没有哪个国家特别是大国可以不走工业化道路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特定的国际环境和工业基础的极端薄弱,我国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没有错的。从“一五”计划开始,我国集全国人民之力,大规模地推进工业化,一些工业部门从无到有,一些产业从弱到强,在很短的时间里形成了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使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但在计划经济时期,工业化在带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内,发展工业是以其他产业特别是农业的滞后发展为代价的,依靠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来支撑工业的高投入、高积累、高消耗,工业经济效益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开拓适合国情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在战略上坚持总量增长和结构转变并重,在体制上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扩大开放中注重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从此,我国在改革开放中步入了加速工业化时期,并取得了具有世界意义的经验。
一是体制机制变革使工业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中国工业化的实践证明,以改革开放为前提和标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极大地解放社会生产力和有效地推进工业化进程。1978年以来,我国工业体制机制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就为加快工业发展注入了竞争性动力,形成了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的持续压力,使工业企业更加重视提高经营效益,最终推动我国工业实现了持续增长。1978—2008年,我国工业年均增长率达11.98%,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9.6%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中国奇迹”。与此同时,从各类工业品制造业到采掘工业、能源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我国整个工业生产链全面成长并不断壮大,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