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彭飞(1968-),男,安徽六安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摘要:传统认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之所以“新”,是因为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而事实上,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并非缺乏辩证法;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直观性”理解为“非实践性”,这是感性活动超越感性直观的内在逻辑;感性活动对感性直观的超越,是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的关键。
关键词:感性直观,感性活动,哲学革命
传统认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就是超越了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这种理解的逻辑前提是: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是缺乏辩证法的唯物主义。而事实上,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直观性”理解为“非实践性”,并把感性直观改造为能动的感性活动,才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超越旧唯物主义的内在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起点,是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的关键。
一、从感性直观到感性活动的内在逻辑
费尔巴哈是运用 “直观”来批判黑格尔思辨哲学,“直观”是费尔巴哈反对宗教神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主要工具,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它把唯物主义从黑格尔哲学中拯救出来,它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辨而喜欢感性的直观”,[1]56他提出了哲学改造和建立新哲学的原则,这种原则是基于直观、感性、具体、自然意义上的原则。他指出,“哲学是关于存在物的知识。事物和本质是怎样的,就必须怎样来思想、来认识它们,这是哲学的最高规律、最高任务。”[2]108“哲学是关于真实的整个的现实界的科学;而现实的总和就是自然 (普遍意义的自然)。最深奥的秘密就在最简单的自然物里面,这些自然物,渴望彼岸的幻想的思辨者是踏在脚底下的。只有回到自然,才是幸福的源泉。”[2]84在费尔巴哈看来,感性的存在是哲学的基础、原点,“只有感觉的对象,直观的对象,知觉的对象,才是无可怀疑地,直接地确实存在着的。”[2]170感性的存在又是自然的存在,这里的自然是广义的自然。因此,自然和人才是哲学的开端。如何得到对感性的认识呢?费尔巴哈借助于哲学的工具和武器——直观。“直观提供本质、真理、现实……直观的成效,是货真价实的。”[2]270“直观是生活的原则,”[2]111费尔巴哈感性的直观既把自然当作感性的存在,也把人当作感性的存在。这样,费尔巴哈就依据感性直观的原则,建构起基于自然和人的感性的哲学。
费尔巴哈是用“直观”作为他建构自然哲学和人本学的工具。那么, 费尔巴哈哲学视野中“直观”的内涵是什么呢?人们普遍认为 “直观”是人的感受器官在与事物的直接接触中产生的直接的反映形式。其次,“直观” 指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理解。《哲学大辞典》指出“直观”有两层含义。(1)指人的感受器官在与事物的直接接触中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的反映形式,它不经过中间环节,是对客观事物直接的,生动地反映。(2)指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理解。旧唯物主义不懂得人的认识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而把认识看作是照相机那样的机械地静止的反映,因此,旧唯物主义又称“直观的唯物主义”[3]1972上述观点对“直观”的解释虽部分指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缺陷,但这些解释仍囿于传统的在认识论意义上的对“直观”的理解。费尔巴哈如果仅仅靠这种认识论上来解释 “直观”是不可能摧毁黑格尔哲学的庞大的思辨体系的,更不可能建立起自己复杂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大厦。在费尔巴哈看来,“直观”是哲学的工具,是生活的原则。“在直观中我是非我。只有从思维的否定中,从对象的确定中,从欲望中,从一切快乐和烦恼的来源中,才能创造出真实的,客观的思想,真实的客观的哲学,直观提供出与存在直接同一的实体。”[2]111 “具有现实性的现实事物或作为现实的东西的现实事物,乃是作为感性对象的现实事物,乃是感性事物,真理性、现实性、感性的意义是相同的。”[1]166显然,费尔巴哈是在整个“哲学观”、“世界观”意义上使用“直观”的,贯穿于他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始终。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哲学直观在逻辑上是不能自洽的,在实体与主体之间如何得到直观费尔巴哈没有给出明确的解答。在这一逻辑的断裂处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54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的“直观”有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仅仅看到‘眼前’的东西的普通直观”,[1]75 “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1]76 二是 “高级的哲学直观”,“德国人”(主要指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这样的德国人对人的哲学抽象) 或费尔巴哈的“人自身”,这种人 “不是 ‘现实的历史的人’”,[1]75这种抽象的人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结果只能“看出事物的‘真正本质’”,[1]75-76即不变的抽象本质。三是介于普通直观和高级地哲学直观之间的二重的直观。因此,马克思的这种基于 “世界观”意义上的对费尔巴哈“直观”的批判是把“直观”看作非“实践活动”的,“直观”性就是非“实践”性,这就击中了费尔巴哈哲学的要害。正如马克思所说,“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1]56可见马克思创造性地运用实践的观点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的缺陷,事实也正是如此。在费尔巴哈哲学中,实践是没有任何位置的,在他眼中,“直到今天,犹太人还不变其特性。他们的原则,他们的上帝,乃是最实践的原则,是利己主义。”,[4]146当然,费尔巴哈的哲学文本也多次提到了实践,这些观点“始终不过是一些零星的猜测,而且对费尔巴哈的总的观点的影响微乎其微,以致只能把它们看作是具有发展能力的萌芽。” [1]75直观唯物主义是相对于实践唯物主义而言说的,它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扬弃的基础和出场形态的必然路径,因为,如何达到对事物及其本质的直观的这一实践过程,运用费尔巴哈的哲学直观是不能达到的。所以,在费尔巴哈没有前进的地方,马克思建立了实践唯物主义或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