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沿海地区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曾经有过辉煌的盐业开发、滩涂垦殖和海洋渔业开发历史。然而,建国后至新世纪初,始终未能有大的举措激活这片沉寂的“风水宝地”。“十一五”以来,随着江苏新一轮沿海开发战略的大力度推进,这块人杰地灵的沃土开始呈现出勃勃生机。如今,江苏沿海开发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沿海经济将由此尽情沐浴海洋的“蓝色洗礼”。
黄海之滨多年沉寂的土地
“沿海”通常与“发达”相连,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加速发展,迅速成为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然而,拥有近千公里海岸线的江苏沿海地区,却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其发展日渐落伍,一度成为江苏省域经济的“洼地”和中国黄金海岸的“断裂带”。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为了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分布偏集于东部沿海一隅的状况,我国在国家投资地区布局上大规模“西进”。这种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生产力布局结果是,不仅未能取得缩小东西差距的预期效果,而且还使包括江苏沿海在内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投资、城市建设和资源开发等方面都受到了限制,从而未能发挥出沿海经济应有的潜力。
改革开放后至1991年间,国家采取了优先支持区位和经济条件较好的沿海地区加快发展的不平衡发展战略,由此带来了东部沿海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繁荣,江苏沿海地区也因此步入了全方位开放开发的实践和探索阶段。1984年,江苏沿海的连云港市和南通市被列入全国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行列。1988年,江苏沿海的盐城市被国务院列入适当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范围。一系列改革开放先机使江苏沿海经济在该段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敢闯敢冒的精神不足,对改革开放的认识较慢等多种原因,其发展速度与苏南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相对滞后。
1992年以来,在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方针的指引下,为了促进江苏沿海的更快发展,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区域共同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1995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实施“海上苏东”战略,并在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将“海上苏东”工程列为两项跨世纪区域发展工程之一。至“十五”期末,“海上苏东”战略的实施,在推动江苏海洋经济和沿海地区发展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总体上看,由于该战略实施中偏重于滩涂养殖业和农耕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大型海港的开发建设和临海大工业的规划布局,导致其预期目标并未真正实现。江苏沿海地区与苏南地区以及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江苏沿海地带人均GDP为15167元,分别仅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和苏南地区的1.08倍、0.62倍和0.30倍,江苏沿海每平方公里的地区生产总值仅是广东沿海的1/6,山东沿海的1/5和浙江沿海的1/4,中国万里沿海经济隆起带在江苏出现“凹陷”。
新一轮沿海发展显生机
“十一五”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开始重新审视一度被忽视的千里海岸线,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开发沿海产业带、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此为指导,江苏沿海地区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港口建设为龙头,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中心城市建设为依托,以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掀起了新一轮沿海开发热潮。
经过3年多的反复论证和修改完善,2007年8月17日,江苏省政府颁布实施《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提出了港口、产业、城镇三位一体的联动开发模式和“三极一带多节点”的空间开发格局,充分体现了生态、高效、环保、和谐的要求。江苏沿海三市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开发,形成了各自较为完整的沿海开发规划体系。
长期以来,江苏沿海大型海港建设严重滞后。为此,沿海三市大力度推进以连云港港、盐城大丰港、南通洋口港为龙头的三大港口群建设。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连云港港,紧紧围绕区域性国际枢纽港、集装箱干线港的定位,按照“一体两翼”组合港的总体格局,加快推进30万吨级航道、30万吨级矿石码头以及30万吨级原油码头等重点工程建设。南通港继2006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成为我国沿海第十个亿吨大港后,又于2008年实现了洋口、吕四海港的初步通航,南通港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组合大港的重要地位日益提升。拥有丰富海洋和岸线资源的盐城市,依托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加快推进大丰港二期工程建设,致力于将大丰港建设成江苏沿海中部的综合国际商港。
高起点打造江苏沿海产业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是江苏新一轮沿海开发的重头戏。近年来,江苏沿海地区以大项目带动、大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不断出台产业利好政策,积极承接苏南等长三角发达地区和国外(境外)产业资本转移,吸引了一大批以高新技术、资本密集型企业为代表的新型产业纷纷落户沿海地区,推动了沿海地区第二产业的大发展。
江苏沿海三市通过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等途径,不断强化自身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连云港围绕“一心三极”的城市空间布局,按照沿海伸展、组团递进、带状发展的格局,全面展开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力争在上海和青岛之间崛起一座特大型海港中心城市。盐城市紧紧围绕打造“东方湿地之都、水绿生态盐城”的城市定位,全面推进市区百万人口大城市建设。随着“桥港时代”的到来,地处滨江临海的南通市,则以建设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为目标,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沿海开发必须坚持基础设施先行。近几年,围绕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目标,江苏沿海地区加大了水利、公路、港口、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已经形成沿海港口、新长铁路、民航机场、苏通大桥、沿海高速、通榆运河,以及沿海三市向外连接的多条高速公路组成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加上正在建设或准备建设的沿海铁路、崇启大桥、沪通铁路、盐徐高速大丰段、海启高速和锡通高速如东段,沿海地区的高速交通网将更加完善。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江苏沿海地区已经呈现出喜人的发展态势。2008年,江苏沿海地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63.49亿元,比上年增长18.57%。南通、连云港、盐城三市的人均GDP同比增幅分别达到19.7%、22.01%、18.20%,增幅快于全省16.78%的平均水平。
国家战略——托起蓝色梦
以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第68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为标志,江苏沿海开发开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人正激情挥洒他们的智慧和汗水,积极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和地区资源特色的沿海开发新路。着力将江苏沿海地区打造成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工业基地、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和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