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新华通讯社社长 李从军
60年前的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消息,通过新华社的电波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主人翁的姿态,走进了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新时代。自1931年创立之日起就以忠实记录和积极推动中国发展进步为己任的新华社,也进入一个新闻报道的新时期。
从此,新华社记者,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以饱满的热情讴歌并推动着新中国伟大的历史变革。在这幅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壮阔画卷中,新华社记者见证和记录了新中国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瞬间,以敏锐的眼光、宽广的视野、真切的感受和生动的笔触反映现实生活的重大变化,以新的世界观和新闻观呈现在中国大地上铺展开来的改天换地的历史进步。
一
《新华社记者笔下的新中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事件的历史见证。新华社记者忠实履行国家通讯社职责,忠实记录了新中国发展历程一个个重大的历史场景。限于篇幅,这本书无法囊括新华社的所有重大报道,但打开目录,我们仍能清晰地看到共和国发展的轨迹:从开国大典到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从抗美援朝到南疆战事,从日内瓦的外交斗争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从香港澳门回归到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从三峡截流到青藏铁路通车,从98抗洪到抗击“非典”、抗震救灾,从邓小平理论形成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创立……。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重重艰难险阻、英勇奋斗的历史。透过新华社记者笔下的历史,我们看到,六十年巨变天翻地覆,六十年成就来之不易;我们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不懈追求,感受到人民创造新生活的伟大力量。
在60年的历史长河中,新华社记者的报道,如同一朵朵浪花,折射出时代浪潮的波澜壮阔和奔涌向前。这里收录的一件件优秀作品,也是通过人民生产生活中的具体细节,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重大的历史性变化。在东北,记者见证了标志我国工业化进程开端的第一根无缝钢管的诞生;在上海,记者见证了上海最后两辆人力车送交博物馆;在云南,记者见证了苦聪人从原始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跨越;在西藏,记者见证了铁犁代替木犁所带来的西藏生产力革命性变革;在沂蒙山,记者见证了农村改革实践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通过中关村的灯火,记者见证知识分子在拨乱反正之后所激发的创造力;通过车马店的欢笑,记者见证农村改革对农民积极性的释放、对农民精神面貌的改变。还有,八亿农民搞饭吃的局面发生变化,沈阳宣布首家企业破产,城乡响起私人汽车喇叭声,农村实行大包干后中国大地上最后一个解体的生产队……这些看似平常的历史图景,在新华社记者的笔下,呈现出时代变迁的烙印,丰富了历史变革的色彩。
二
《新华社记者笔下的新中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的要求,以新的世界观为指导进行中国社会发展的全新实践。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这一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真理光芒的思想,唤醒了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伟力。新华社记者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也正是以这样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去观察新生的共和国,去表现人民的新面貌。在收入本书的作品中,我们看到,无论是孟泰这样的工人阶级的个人典型,还是大庆人这样的工人阶级的群体形象;无论是与洪水搏斗100天的武汉人民,还是以“一厘钱”精神投入生产节约运动的北京职工;无论是战争时期的罗盛教、黄继光、邱少云等,还是和平时期的雷锋;无论是通天河上的藏族老艄公坦多,还是与暴风雪搏斗的蒙古族小姑娘龙梅、玉荣;无论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还是改革开放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无论是数学家华罗庚,还是两弹元勋邓稼先……他们身上共同的东西,就是都有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一种创造历史的主动精神。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上面的劳动人民,现在真正开始统治这块地方了。”这就是为什么新中国在短短的60年间实现了世界发展史罕见的历史性跨越。
三
《新华社记者笔下的新中国》,是一种全新的新闻观观照下的新中国。马克思、恩格斯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出版启事》中写道:“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新华社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既是人民实践活动的记录者和传播者,也是社会变革运动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出现在记者笔下的英雄和楷模,是能够带给人无穷力量的光辉榜样;出现在记者笔下的社会变化,是人民改变自身命运的历史活动;是新华社记者对伟大祖国建设成就的热情讴歌,对每一次历史进步的由衷赞叹。
伴随着新中国发展的脚步,新华社记者以昂扬的激情,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在抗美援朝、自卫反击的战场上,新华社记者冒着枪林弹雨,与指战员并肩战斗;在抗洪抢险的江边,在抗击“非典”的一线,在汶川特大地震的现场,新华社记者不顾个人安危,参与人民群众与自然灾害的斗争;在田间地头,在工厂车间,在兵营训练场……到处都有新华社记者的身影。只有深入生活,新华社报道才有不竭的源泉。只有扎根人民,新华社报道才能产生真正优秀的作品。
六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人民共和国开始迈向新的伟大征程,与新中国一起发展壮大的新华社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新一代新华社记者继承光荣传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继续忠实记录历史,为人民的伟大实践运动鼓与呼,必将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新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