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决断——邓小平最后一次南行》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10-12 15:03:00

  

  《决断——邓小平最后一次南行》 田炳信 著

  内容简介:1992年,邓小平再次南行,此行途中一系列高屋建瓴、破疑解难的重要谈话,给走到了关键点的中国改革以强大的推力。他的此番决断也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本书作者以新华社资深记者的身份亲历了这段历史,事后,又对相关当事人进行了深入访谈,再现了邓小平南行的全过程和诸多细节,追溯了改革开放历史脉络中的重要节点及其台前幕后,对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作了全景的展示和权威的记录。

  《决断――邓小平最后一次南行》序

  ——只待春雷一声响

  权延赤

  见过大蟒蛇拉尿的是广东人,听过皇上打喷嚏的是北京人。有道是“南方生孩子,北方争名字”,虽然偏颇,也不无一定道理。

  翻看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无论林则徐、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还是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周恩来、叶剑英 …… 都躲不过北京和广东两地。起家,点火;拔旗,竖旗;发迹,沉沦;可谓风起云涌,波澜壮阔。

  到了 1978 年,两地越来越多地同一个伟大的名字关联到一起,那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2004 年春节,多年的老朋友田炳信对我说,他要写一本“邓小平南行的见证者、思考者的口述实录”。 我说好呀,你是当事记者,理当为后人留下一份见证,见证这位伟人在关键时刻是怎样力挽狂澜,改变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数月后,这部 30 余万字的著作《决断――邓小平最后一次南行》便放到了我的案头。即时读来,随着专列车轮敲击钢轨的铿锵声,我仿佛又听到了那位伟人截断钢筋一般干脆的声音:“我的讲话可能有点用,但我的作用就是不动摇。”

  1991 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此前中国国内也爆发了那场政治风波;于是,蛰伏多年的否定改革开放的“左”的思潮开始滥觞。邓小平南行 11 天,便扭转潮头,实现了全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的目的;其伟大的风采、胆识和魄力俱现本书中。

  “邓小平此次南行,目的地是深圳”。因为深圳是特区,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因为广东人“只管生孩子,不去争名字”;因为广东人 10 年来的实践符合邓小平的理论:“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

  邓小平理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色表述: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不争论。 1991 年“左”派们大争姓“资”姓“社”,邓小平一言以蔽之:不争论,是为争取时间干。“南方出效益,北方出经验;南方生孩子,北方争名字”,小平只看“效益”和“孩子”。

  在武汉,邓小平讲:“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开,尽是会议 …… 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这本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不争论”,点到为止,剩下的就靠悟性。可惜北方没搞明白,大下文件要减文山会海,邓小平只有叹气:“是用形式主义去对付形式主义。”

  在上海,朱镕基听懂了,羊年发四论,表态“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

  一进广东,邓小平开门见山:“办特区,我是倡议者,能不能成功,我要看一看。”本书便跟随邓小平的脚步在岭南走了一圈,看过之后,我们不能不承认田炳信的感受有些道理:北京人英明,上海人精明,广东人实在是高明。

  读罢本书,掩卷静思,不但对一代伟人邓小平有了更深更广的了解,而且脑海里鲜活起一群“只生孩子不争名”的广东领导干部。应该说,炳信这本书思维开阔,角度独特,资料丰富,观点新颖。大凡写伟人纪实,最忌小鼻子小眼小聪明,一定要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写出大视角、大舞台、大气魄、大造化方为上品。炳信写诗出身,从事新闻政治报道 13 年,厚积薄发,短短时间内通过深入采访写出这部有分量的作品,当非偶然。相信读者看过此书,都会有所受益。

来源:新华网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